我常常感受到一种匮乏,知识和精神生活的匮乏,这种匮乏让我感到自卑。自己的生活单调,枯燥且乏味。我有时会问自己,假如有一天孩子们都长大,不再需要我的帮助和庇护,我是不是会顿觉失去方向和价值,因为害怕,所以我希望自己在每一天都能过得更充实一些,不仅仅是围着两个孩子,书桌与灶台,而是尽可能多地花时间来读书,学习那些我自己感兴趣和感到好奇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心中的那份好奇还没有被生活湮没,可是我又常常会困惑,为什么我读过得知识好像行船过海,从来不留下任何痕迹与波澜,每次话到嘴边,想要用一个很贴切精准的词语来表述自己曾经所看到的内容和话题,就倍感无力。与此同时,我很羡慕别人能够在不同场合在众人面前说话俏皮,妙语连珠,而我恰恰缺乏这种能力。我安慰自己:没关系,只管去读去看就好了,说不定某一日就水到渠成了。
某一天我读叔本华,关于读书他有着精辟的见解: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稍有空闲就读书,这种做法比体力劳动更容易令人思维麻痹,因为我们在干体力活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条弹簧在久受外力的压迫之后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如果经常处在他人的思想影响之下,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够滋养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使胃肠受累,损害健康;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摄取过多,也是有害无益的。读书越多,使你的头脑就像一块重重叠叠书写的黑板,每一篇读过的东西能够留存的越少。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
看来两百多年前,就有人曾对读书有过同样的感慨,而且思考地如此透彻,读书的乐趣不止在用文字传递的知识,而在于思想上的共鸣和思考,只有经过思考的那部分,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