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灸使用时机
遇气血大虚、重病、刚失血过多、完全没有元气时,刚行完房、时机不好、运动过后、大汗后、喝酒后、体力不够不针。针力不足、气血大虚可用灸。
隔姜灸:
切一片生姜,姜片上戳几个洞,拿适量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将其置于生姜片上,为之一壮。灸时换艾绒,不换姜片,灸到温热时就换一壮。未烧完的艾丢水盆里熄灭掉。灸时,灸单不灸双,艾为纯阳,取阳数。灸后起水泡,就从皮肤水泡旁用消毒针刺一小洞,把水慢按排出。洒上一些硫磺粉或大黄粉即可。不论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
隔盐灸:
用炒熟待变凉后的青盐填满神阙穴(即肚脐),再放艾绒上去灸。不管寒痢或热痢灸神阙即可。
隔蒜灸:
蒜辛辣色白入肺,舌为心表,心和肺最接近。久咳时,舌头外伸,蒜放于舌上艾灸,灸后心脏力量加强,咳嗽会好。毒蛇,蝎子,蜘蛛,任何毒物咬伤,包括破伤风都可用灸。病进时,由四肢末梢往身上走;病退时,由身上往四肢走。病退时,处方不改,所针穴道也不能改,直至病好为止。病仍进,则表处方穴道用错。此时应想法纠错。手指头破伤风红肿,用隔蒜灸,头尾灸。疱疹、腰蛇、锦蛇也可如此操作。疱疹可用蜘蛛网粘在其上瞬间烧掉,烧完后,五天到一个星期,疱疹就治好了。也可用干棉花,放点凡士林粘在疱疹上然后烧掉干棉花。或到药房买全蝎粉,制成胶囊,吃八到十颗,即可痊愈。一般热症不用灸法,感冒发烧不灸,流汗多的地方不灸(如手掌汗多),津液多的地方不灸(如眼睛,阴部),有痔疮时也不能灸。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施,徒施患者炮烙刑。左病在治,右病左治谓之对称治疗。带状疱疹应在天应穴上灸。临床下针时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谨记针是针,灸是灸,应分开使用,不要针灸齐施。
米粒灸:
将艾绒捏成米粒大小,先用凡士林涂欲灸穴道,然后将其放于上面,用香点燃。常用于治疗鼻窦炎,鸡眼。
灸的大原则是:
痛灸到不痛为止,不痛灸到痛为止。如肿瘤痛的地方一直灸,直至不痛的地方就停住。
二、针灸急救法
当人发病昏迷过去时,不管什么原因,第一个先针“人中”,就是鼻子下方、嘴唇上方水沟处,把它分三段,取上面三分之一处下针,下针时要斜刺往上。若无针在手则掐人中。若不醒,则进行第二步操作:十宣放血。即十个指头的指尖放血。一次抓五个指头,迅速刺完,五个指头一起挤放血。若仍未醒,再将脚的十个趾头尖放血。若还没醒,再下涌泉穴,将脚掌握起,可看到人字纹,人字纹的纹头即为涌泉穴。此为急救大穴。若还不醒,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放血用,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呈红色时,为刚中风,此时可在百会穴放血。从额头正中往上到顶划线,再由两耳尖直上划线,两线交点,再往后半寸,会摸到一凹洞,即为百会穴。放血时,让病人躺下头靠床沿往下垂,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嘴巴可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可活动。
三、火罐的使用
火罐可用于吸脓和瘀血。如膝盖扭伤,先在痛点放血,用火罐放血时看血色,由黑变淡即起罐。被竹子刺或海胆刺到,都可用此法抽出来。有些地方不能拔火罐,如乳中,头部,多汗的地方。在外科急性扭伤时用得很多,受伤时马上在扭到的地方上火罐。痔疮可用放血针先刺完,再用火罐将血吸出。放血针用完直接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