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中难认的楹联题字并不多,多是以楷书、隶书、草书书写,篆书极少,唯有几处,所以识读难度不大,现将园内篆书一一列出:
一是园内镇园之宝“玉玲珑”后照壁上的四个大字——“寰中大快”,意为欣赏玉玲珑之美为天下一大快事。
二是豫园南大门门楼内侧上的题字——“杶(椿)寿”
豫园当中一共有三座砖雕门楼,一是北边靠近福佑路的北门(现此门开放,游客一般从此进),一是靠近城隍庙从九曲桥进入的南门(现关闭,以前均是从此门进入),最后一座是园内的“内园”门楼。其中前两座是无需购票入内也能看到的。网上对于此题字的介绍和相关信息也很少,即使指出这两个字怎么读,也未说明何以要作此读,现略作说明。
关于此字的识读难度主要有两重,一是通假,二是字形。首先首字右侧非“春”字,而是“屯”字,春从屯声,故“椿”字的声符可以换成“屯”。其次,此“屯”字的写法也非常见小篆写法,而是金文中的写法(其实这种写法在甲骨、金文、简帛中都不算常规写法),此种写法见于西周中期的师𩛥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5卷381页),仅此一见,且还经过一定的艺术化、变形化,下部写作像“子”形,因此颇难识读。
大椿是传说中的古树名。《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寓意长寿,后“椿”就作为父亲的代称。“椿寿”照应“豫园”,与豫园为“愉悦老亲”而建的原意相符。
“溪山清赏”,位于大假山背后,峰回路转廊侧,出自明代书法名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之手,此匾为园中之珍物。峰回路转廊上有百岁紫藤,盛开时应极为壮观。
“绀宇琳宫”, 亦可称“梵宇琳宫”。“绀宇”,是佛寺之别称,“琳宫”,为道观之美称。唐王勃《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朱軒夕朗,似遊明月之宮;紺宇晨融,若對流霞之闕。”《初學記》卷二三引《空洞靈章經》:“眾聖集琳宮,金母(即西王母)命清歌。”
按豫园内与佛道有关的东西也比较多,还有一个“老君殿”。
“亭幽气淑”。“淑”字的写法颇具古意,上“弔”下“皿”。古文字中“弔”当“叔”用,从皿弔(叔)声就念作“淑”。淑:清湛也。亭幽气淑:亭子环境优雅,空气清湛。
得月楼并列于藏书楼后,它的腰门堪为妙品。上楣书:衬玉玲珑。亦是为宋朝的花石纲衬景。对联为:云捧月华,缀如紫贝花无数;砥平土脉,胎自乌泥泾有灵。
船舫内匾额“幽赏未已”,系何绍基手迹(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何绍基画像
点春堂正中挂的是任伯年的《观剑图》,两边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是书法家沈尹默书写。
谨以园主潘允端《豫园记》作结:
余舍之西偏,旧有蔬圃数畦,嘉靖己未,下第春官,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万历丁丑,解蜀藩绶归,一意充拓,地加阚者十五,池加凿者十七,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时奉老亲觞咏其间,而园渐称胜区矣。
园东面,架楼数椽,以隔尘市之嚣。中三楹为门,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入门西行可数武,复得门,曰:“渐佳”。西可二十武,折而北,竖一小坊,曰:“人境壶天”。过坊,得石梁,穹窿跨水上。梁竟而高墉,中陷石刻四篆字,曰:“寰中大快”。循墉东西行得堂,曰:“玉华”,前临奇石,曰:“玲珑玉”,盖石品之甲,相传为宣和漏网,因以名堂。堂后轩一楹,朱槛临流,时饵鱼其下,曰:“鱼乐”。由轩而西,得廊,可十余武,折而北,有亭翼然覆水面,曰:“涵碧”,阁道相属,行者忘其度水也。自亭折而西,廊可三十武,复得门,曰:“履祥”,巨石夹峙若关。中藏广庭,纵数仞,衡倍之,甃以石,如砥;左右累奇石,隐起作岩峦坡谷状,名花珍木,参差在列;前距大池,限以石阑;有堂五楹,岿然临之,曰:“乐寿堂”,颇擅丹獲雕镂之美。堂之左室,曰:“充四斋”,由余之名若号而题之,以为弦韦之佩者也。其右室,曰:“五可斋”,则以往昔待罪淮漕时,苦于驰驱,有书请于老亲曰:“不肖自维;有亲可事,有子可教,有田可耕,何恋恋鸡肋为?”比丁丑岁首,梦神人赐玉章一方,上书:“有山可樵,有泽可渔”,而是月即有解官之命,故合而揭斋焉。
嗟嗟!“乐寿堂”之构,本以娱奉老亲,而竟以力薄愆期,老亲不及一视其成,实终天恨也。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岛之阳,峰峦错叠,竹树蔽亏,则“南山”也。由“五可”而西,南面为“介阁”,东面为“醉月楼”,其下修廊曲折,可百余武。自南而西转而北,有楼三楹,曰:“徵阳”,下为书室,左右图书,可静修;前累武康石为山,崚嶒秀润,颇惬观赏。登楼西行为阁道,属之层楼,曰:“纯阳阁”,阁最上奉吕仙,以余揽揆,偶同仙降,故老亲命以“徵阳”为小字;中层则祁阳土神之祠,盖老亲守祁州时,梦神手二桂,携二童至,曰:“上帝以因大夫惠泽覃流,以此为而子”,已而诞余兄弟,老亲尝命余兄弟祀之,语具《祠记》中。由阁而下,为“留春窝”,其南为葡萄架。循架而西,度短桥入经竹阜,有梅百株,俯以蔽阁,曰:“玉茵”。“玉茵”而东,为“关侯祠”。出祠东行,高下纡回,为冈、为岭、为涧、为洞、为壑、为梁、为滩,不可悉记,各极其趣。山半为“山神祠”,祠东有亭,北向,曰:“挹秀”。“挹秀”在群峰之坳,下临大池,与“乐寿堂”相望,山行至此,藉以偃息。由亭而东,得大石洞,窅窕深靓,几与“张公”、“善卷”相衡。由洞仰出,为“大士庵”,东偏禅堂五楹,高僧至此,可以顿锡。出庵门,奇峰矗立,若登虬,若戏马,阁云碍月,盖“南山”最高处,下视溪山亭馆,若御风骑气而俯瞰尘寰,真异境也。自山径东北下,过“留影亭”,盘旋乱石间,转而北,得堂三楹,曰:“会景堂”,左通“雪窝”,右缀“水轩”。出“会景”,度曲梁,修可四十步,梁竟,即向之所谓广庭,而“乐寿”以南之胜,尽于此矣。
“乐寿堂”之西,构祠三楹,奉高祖而下神主,以便奠享。堂后凿方塘。栽菡萏,周以垣,垣后修竹万挺。竹外长渠,东西咸达于前池,舟可绕而泛也。“乐寿堂”之东,别为堂三楹,曰:“容与”,琴书鼎彝,杂陈其间。内有楼五楹,曰:“颐晚楼”,楼旁庖福咸备,则余栖息所矣。“容与堂”东,为室一区,居季子云献,便其定省,其堂曰:“爱日”。志养也。大抵是园不敢自谓“辋川”、“平泉”之比,而卉石之适观,堂室之便体,舟楫之沿泛,亦足以送流景而乐余年矣。第经营数稔,家业为虚,余虽嗜好成癖,无所于悔,实可为士人殷鉴者。若余子孙,惟永戒前车之辙,无培一土、植一禾,则善矣。
【按】世春堂,豫园的主人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世春堂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旧宅,所以人说先有“世春堂”,后有豫园。世春堂在从安仁街出去的梧桐路上。
梧桐路137号,世春堂旧址,现为“豫园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世春堂曾经改建为上海最早的天主堂——敬一堂,也曾经改建为沪上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名校——敬业书院(敬业中学),解放初期这里为梧桐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