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罗辑思维的更新,不过也是罗辑思维视频节日是最后一期了,马上就转到“得到”上音频独家播放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 视频改成音频跟消费者接触的频次更高,每次5-8分钟,每周五次,更容易消化吸收,真正变成马桶伴侣、良师益友**。
从电脑端转做移动端主战场,长视频属于重知识,制作复杂周期长,工作量大,罗胖也多次提及。短语音更适合碎片化传播,最主要是一周五天,跟用户接触频次多,真正成为马桶伴侣、良师益友,嵌入到用户日常生活场景中,远比周播视频与用户距离更近一些。生活节奏这么快,好节目那么多,周播太久,花一小时看完最后还没什么印象,对用户越来越奢侈昂贵。得到、喜马拉雅、知乎LIVE、微信微课等已经做出成功经验出来,有了转换的基础。想到一个小故事,说男生让快递天天给喜欢的女生送花,结果女生跟快递员好上了了,大家都要小心快递员了。
其次 点内容付费平台竞争越来越激烈,罗胖完成B轮投资,面临规模盈利的压力,需要有更多的收入来支撑平台发展。
每天通过罗胖5-8分钟的语音分享,来到得到这个平台,很大可能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买一本书、听一段付费语音、订一个付费专栏等等。这就好像超市一样,里边东西五花八门、丰富齐全,其中一种产品是爆款或是免费赠送,但来的次数多了多少会买些吃的喝的生活用品回去;再有之前视频节目需要链接才能转到得到或者是罗辑思维的的公号,然后才下单购买,直接在得到APP的话,听得好了爽了趁着情绪高昂就直接下单了,把决策购买过程给缩短了,更有利于成交。
再次罗胖提到是由产品到服务思维的转变。
上世纪营销界有句特别出名的话说顾客不是要买电钻,只是要墙上的眼儿而已。罗胖提到了滴滴、共享单车,之前人们是需要自己买一辆汽车或自行车的,满足高效快捷出行的目的,但是现在出现了滴滴、共享单车,就可以用租赁服务的方式相对廉价达到目的。产品更多是人多达到目的手段,这一点对于创业者重要,不要忘记最初的目的,诱惑太多,最终本末倒置了。
转眼观看罗辑思维视频已经四年多了205期节目。记得第一次接触是2013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下午,天气炎热无所事事,偶然看到罗辑思维,那一期讲的秦桧跟岳飞的故事,观点新颖独特。这么久下来,不管怎样,还是受益特别大的,我们普通人本来没什么机会接触牛人,但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跟世界,开始了更多的可能性,虽然是在其中很多人对于罗辑思维的商业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是他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开阔了视野,从这一点上来说还是很感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罗胖二百多期的节目,很多还是特别有深度有内容的,以后还要抽时间多次消化吸收才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最后祝愿罗胖在新的探索道路上越走越好吧,期待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