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之时,凤凰城被一场大雪温柔地拥抱,银装素裹,静谧而祥和。
晨曦初照,蓝天如洗,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皑皑白雪之上,闪耀着柔和的光芒。松柏枝头,暗褐与洁白交织,构成一幅幅自然的画卷。家家户户的取暖烟囱吐露出灰白轻烟,它们悠然升腾,仿佛与天际的蔚蓝相接,交织成冬日特有的梦幻景致。我于漫步途中,恰逢此景,心中涌起一股温暖。
这不期而遇的美丽时刻,怎舍得让慵懒的梦榻轻易占据?于是,我裹衣而行,踏雪寻踪,只为在这岁末之际,感受这份纯净与生机。麻雀在草丛间跳跃,不慎惊扰了积雪,细微的窸窣声,如同大自然最细腻的乐章,为这宁静的早晨添了几分生动。这凤凰城,在这除旧布新的清晨,因暖烟、因雀跃、因晴空,而显得无比鲜活。
在这片被冬日深情款待的大地上,每一缕阳光、每一抹炊烟、每一声雀鸣,都是时间赋予的珍贵礼物,让人心生感慨,也让人更加珍惜这团聚的每一分每一秒。
当第一缕曙光悄然探进窗棂,我轻轻起身,唯恐惊扰梦中的幼子,悄无声息地穿上衣裳,步履轻盈地步入凛冽而清新的晨空。门外,世界尚沉浸在一片未醒的宁静之中,沿着楼前直线道牙,绕过小区静谧的院落,踏在尚未完全褪去夜色的步径上。我的目的地,是每日黎明时分必至的“观景点”——一处高地,它让我仿佛成了这方天地的君王,俯瞰着视角触及,连最细微的屋内动静也尽收眼底。
这份喜爱,实则更偏向于此刻的时光与视角的赐予。站在这里,市区的一呼一吸都显得那么亲近而清晰,既有着坐拥万物的豁达,又带着一份超然物外的清醒。归乡慢步之路,不仅仅是体质的温馨,更有这份难能可贵的宁静,它如同清泉,洗涤着都市生活中累积的尘埃,让人心生向往,沉醉不已。
在这素景中,我寻觅着片刻的宁静,宛如一位心灵蒙尘、耳朵渴望净化的旅人,在爆竹声骤然响起的一刻,那悠然的雅趣仿佛被惊鸿一瞥的喧嚣所驱散。诚然,今日乃除夕,爆竹声声,正应了节日的景,却也提醒着我,归家的脚步需加快。于是,我匆匆转身,哈着寒气,奔向家中,准备洗、漱,重获一身的清爽。
除夕,这个城市里最为隆重的日子,同时也是最为繁忙的时刻,但不同于农村,自儿时起我便深知其分量。农村人的除夕,并非仅仅为了一日三餐的忙碌,而是沉浸在一种特殊的仪式中——祭祖,缅怀先人。新年的钟声敲响前,必先向祖先致以问候,方能在其后安然享用美食。这份对根源的铭记与尊重,是农村人最为质朴而真挚的情感表达。
在那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家族之树根深叶茂,岁月悠悠,先辈的足迹散落各处,墓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隐密纽带。尤为特别的是,那片传说中的安息之地,静默地迎接着最早一批家族先贤的归魂,现在唯有驱车方能抵达,它是远方最温柔的呼唤,也是对过往最深沉的敬意。
此坟茔,非但遥远,更承载着家族最厚重的历史与传承,每年清明节,当晨曦初破,家家户户尚沉浸在早茶的余温中时,村中便开始回荡起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约定——汇聚一堂,以车为马,共赴那场穿越时空的祭奠。我幼时亦循例加入这行列,有一年清明即目前除夕之素景,与兄长、叔叔、爷爷并肩,在族人中急步,走向那片被白雪覆盖的神秘领域。
路途蜿蜒,冰滑雪阻,每一步都似在时间的河流上缓缓前行,直至我们踏入那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雪地及膝,每一步脚印都是对过往的铭记与未来的期许。在这片静谧中,我仿佛能听到先人的低语,它们穿越时空的壁垒,诉说着家族的故事,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对根的追寻与敬仰。
在那片被岁月轻抚的荒草丛中,静默着家族古老的记忆。这是一片安息之地,我的祖辈们在此长眠,而我对于自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时常感到模糊。然而,这份模糊并未减损我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因为这里,是我们血脉相连、根深叶茂的见证。随着年长的兄长与叔叔,我们遵循着世代传承的习俗,挂纸钱于坟头,香烟袅袅,纸灰飞扬,每一次磕头都是对过往的缅怀与未来的祈愿,爆竹声声,是虔诚的号角。大爷轻声细语,为我们一一揭开过往的面纱:“宝贝,这是始祖辈,那一位是……”唯有提及高爷时,他的眼眸闪烁起特别的光芒,喃喃自语:“您在这里,我记得您……
归途的脚步带着未消的寒意,却挡不住家中的温暖逐渐升温。接近正午时分,我们匆匆返家。积雪深及膝上,阳光在头顶灿烂,脚下则是白雪皑皑铺就的路途,步履蹒跚而坚定。待祭祖仪式完毕,已是午后四时有余,归家途中,我们以扫帚拂去裤腿与鞋上的泥泞与雪尘,身心俱感疲惫,却难掩心中的宁静与满足。女儿紧随其后,全程见证这份传承与思念。
除夕祭祖分两次,早晨在祠堂,黄昏在十字路口。早晨祭祖毕才准备那顿意义非凡的早餐。农村的除夕,餐桌上的菜肴仿佛也承载了时间的重量,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习俗与情感的交织。
“搅团”,这道地方特色的小吃,在除夕的餐桌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母亲的话语,总是带着温柔的幽默,她笑着告诉我们:“吃了这搅团,新的一年里就能糊里糊涂地过好每一天。”还说“除夕吃搅团,一年够开销。”那话语里,既有对过往辛劳的释然,也有对未来日子的美好期许。
这顿饭,不仅滋养了身体,更滋养了心灵。它像是一场仪式,将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让我们在忙碌与传承中找到了归属感。当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这简单却满载深情的食物时,那份对家的依恋、对传统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都在心中悄然绽放。
搅团,这道源自西北的独特佳肴,不仅缠绕着荞麦与白面的醇香,更蕴含着西北人独有的情感密码与岁月寓言。当沸腾的水流在锅中舞动,面粉如细雨般被撒入,那一刻,擀面杖的另一端,以匀速旋转,绘出一圈圈和谐的旋律,这便是“搅团”之名的生动诠释——“搅”,是动作的细腻表达,“团”,则是其形态的温婉描绘,糊状的细腻,恰似生活的一抹温柔。
搅团也称“水围城”,这一别名,流传着诸葛亮的智慧传说,它在陕西的土地上编织着历史的网,但那些坊间的趣谈,不妨只作茶余饭后的风雅点缀。我更倾心于父母口中的那份纯真解释——品尝这一碗搅团,便是与过往的烦恼做个温柔的告别,让心灵在朦胧的满足中,迎接新年的欢笑与希望。
或许,是晨光中运动的饥肠辘辘,亦或久违了的滋味触动心弦,这顿搅团,竟在城市的喧嚣中,唤醒了对自然美味的无尽向往,如同山珍海味般,慰藉着每一个渴望安宁的灵魂。在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留下舌尖上的记忆,和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饱餐一顿搅团后,环境被鞭炮声渐渐染上节日的喜庆,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恰似全村人祭祖的步履,纷纷踏向庄重之地。我们亦不例外,匆匆而有序地准备香烛纸钱、茶水酒爵,等待黄昏之临。这时的祭祖虽然在十字路口,然而,亦遵循辈分之序,先拜谒曾祖与祖父母的安息之所,继而转向其它...山峦间,雪花轻舞,我携着挂纸,为逝者筑起心灵的桥梁。为家族的记忆添上一抹鲜亮的色彩。这不仅是向祖辈们致以诚挚的敬意,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休憩片刻后,家族成员各展身手,有的忙着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剁肉声、炖鱼的香气交织成节日的序曲。我肩上担着贴对联的重任。化身为细微之处的守护者,审视着每一副对联是否贴得端正,考量着它们与各个房间的和谐之美。红纸黑字虽已跃然门上,但我知道,年的真正降临,还需等待一个更为庄重的仪式——请回“王氏三代”的牌位。这与儿时记忆中的场景已大不相同,如今,堂屋的案头,牌位之旁,不仅有着祖辈的遗容,更有父母的温馨笑容。他们的归来,如同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让这年的味道愈发浓厚。
备好一切祭物:签好的牌位、金黄的纸钱、袅袅的香表,在夕阳的余晖中,一切显得如此庄重而神圣。此刻,年,才真正踏着脚步,缓缓步入我们的生活。
在这个家人团聚的时刻,我早已是家中可指点江山的一员,尽管实际的帮助或许微小,但那份参与的喜悦,却如同春风拂面,温暖心田。
西隅山坳,夕阳如诗,将村落染醉,我们携手,携带筹备的祭品与祖先的灵位,前往屋后那十字路口,静默地“邀请”着三辈先亲归家共度岁末。这“邀请”无需多言,众人跪成行,香烟袅袅,额头轻触大地,茶酒涓涓,敬献给过往的时光。爆竹声中,灵位被恭敬地迎回,安放于堂屋正中,如此,先辈们的魂灵便仿佛已归家。
随后,三盘鲜果零食,两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作为新年的献礼,一一奉上。烛光摇曳,香气氤氲,屋内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情与庄重。屋外,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屋内,凝视着桌上那排灵位与遗照,无论是视觉的触动、听觉的盛宴,还是嗅觉的慰藉,都让人深切感受到,新年的脚步已悄然而至。
过年,不仅是一场盛宴的序幕,更是心灵深处对过往的缅怀与未来的期许。
欢聚时刻,心绪却飘向远方,思念着那些静默的守望者——我们的先人,以及那些深深刻画在记忆中的挚爱面容。这份“无形”的陪伴,让年的韵味更加隽永。西北的春节,不仅仅是味蕾上的盛宴,或是表面功夫的人情往来,它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一种精神的慰藉。这样的年味,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难以寻觅,未来或许亦难再现。
夜色如墨,随着年的脚步悄然而至,一场难得的大雪,洗净了尘世的喧嚣。除夕的夜空,万里无云,无光的村落被漫天繁星温柔包裹,宛如一幅新绘的暗夜画卷,繁星点点,犹如镶嵌其上的璀璨钻石,与地面摇曳生姿的红灯笼遥相呼应,间或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添了几分温馨与宁静。
烟花绽放,绚烂多彩,赤橙蓝紫黄,交织成光的海洋,这边刚刚熄灭,那边又燃起新的希望,宛如天际划过的流星,为夜空镶嵌的繁星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绮丽。老榆树裸露的枝桠,在烟花的映照下,显得朦胧而富有诗意,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广袤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除夕的晚宴,不过是一碗朴素的臊子面,简单却饱含温情。而真正的盛宴,是午夜时分那一桌丰盛的手把肉,它承载着家的味道,是团聚的象征。面毕,一家子围坐在堂屋的沙发上,母亲端然正坐,子孙绕膝,欢声笑语中,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我们围坐在小板凳上,形成了一个紧紧包裹的圆圈,茶几上摆放着鲜果与瓜子,我和哥哥则沉浸在一壶红茶的香气中。母亲静静地坐着,目光时而落在眼前欢笑的孩子们身上,时而投向在炕头嬉闹的孙子孙女,她的笑容如同不经意间绽放的花朵,既是对这温馨时刻的无法克制,也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慰藉。电视机里播放的春晚,虽无人全心投入,却成了这个节日不可或缺的背景音律,如同年夜饭后的鞭炮,成为了除夕这一晚独有的背景音乐。
在这般宁静而充满温情的时光里,岁月似乎悄然加速,嫂子推门而入,手捧一个沉甸甸的铁盘,那一刻,家的味道更加浓厚。
餐桌上,翠绿的生菜叶铺展成一层柔软的基底,其上堆叠的是一盘丰盛至极的手把肉,它们体积庞大,宛如艺术品般错落有致,散发着诱人的热气和香气,静静置于茶几中央,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的我,也大约在这个时刻,总像只馋嘴的小猫,满怀期待地守候着这盘美味。岁月流转,人事更迭,唯有这肉香如故,而端肉的角色已由嫂子接替,母亲则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享受着她的闲暇时光,宛如一位安然退休的老干部。
随着肉的登场,欢声笑语中,众人纷纷卷起衣袖,他们提起那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手把肉,蘸上少许椒盐,大快朵颐。在这欢聚的时刻,母亲依旧保持着她的传统习俗——在享用之前,她会轻声吩咐,用一小碗取一块肉,恭敬地放置在香火前的牌位旁,让祖先先享。尽管如今的生活已让人们对一顿肉的渴望不再如昔,但除夕之夜这特殊时刻的手把肉,依旧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对传统的尊重。
年夜饭,依旧如仪式般准时而至,它承载着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意义,那是年的味道,是家的呼唤。
我痴迷于这份年味,尤其是除夕之夜,它将年的韵味推向极致。除夕,是佳肴刺激着嗅觉,鞭炮震撼着听觉,更是家人无论生死相隔,那份久违却亲切的心灵慰藉。
若抛开美食与喧嚣,年味之于我——这位历经沧桑、易感的中年男子,最为珍贵的是那些无形却重量无比的温情瞬间。这些瞬间源自家人之间的爱,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拥有撼动灵魂的力量。在除夕之夜,这些温情时刻汇聚成河,流淌在心间。
这一天,情感最为浓郁,自清冷晨曦中启程,至子夜爆竹声中缓缓落幕,每一刻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无论是祭祖的虔诚,春联上的墨香,还是“三代”同堂的温馨,手把肉的醇厚,每一项习俗都是不可或缺的章节,它们虽显繁复,却正是这些仪式般的活动,赋予了山村除夕以沉甸甸的韵味与丰盈。
除夕,是时光长河中那期盼已久的一瞬,其间的年味,需以双眸捕捉那些温馨场景,以鼻息捕捉那缕缕炊烟的香气,更需心灵去触碰那份团圆的温情与岁月的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