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咱们聊聊红杏出墙啊,本来清清爽爽一个词儿砸被玩坏的。
本义特别单纯,就是春天访友在院子外面敲门。
樱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只红杏出墙来。
没问题吧。
而且这句话啊不是叶绍翁原创,最早是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实话实说,虽然陆游名气大,但这一句还真不如二流诗人叶绍翁。
钱钟书也说了,满园春色关不住,显然更高明。
正因为这句关不住铺垫,出墙的那只红杏啊。
才更有动态和想象空间。
哎,那后来红杏出墙咋就有了出轨的意思啊,关键的不在杏!而在墙。
墙的文学意象是隔,是断。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很神秘,挠的心里痒痒。
正因为有着墙的隔断,红杏出墙在慢慢的也一成含蓄的出轨,不然没墙的话,漫山遍野都是杏花,就没人瞎琢磨了。
再说说七大姑八大姨!
七大姑八大姨经常不起好作用,虽然出发点并不坏。
内衣尺寸不合适,接亲不成,婚宴变亲友联欢会这事儿挺明显。
南方说了接亲时,有人被女方亲戚打骂。
女方又说了,男方亲属中有人喊,你们把彩礼退回来。
其实不远不近的亲戚,当众帮腔是最低成本、廉价表达亲近的方式。
貌似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结果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火上浇油。万一在有位年长的亲戚一副过来人见多识广那样子帮拿主意,这更麻烦了。
要看懂七大姑八大姨和叔伯舅啊。
根源在于农业社会传统宗族关系。
那时候人口固定在土地上几乎不流动,大家伙知根知底,利益基本一致。
所以麦收农忙互相搭把手,婚丧嫁娶彼此捧个场,最简单有效。
但这些年不一样了。
农业文明向城市化过渡,人口流动性加大,尤其年轻一代,利益诉求千差万别,价值观也多元化。
七大姑八大姨的同理心呢,无法实时的升级同步。
平时见面表达关心都问,有男朋友了没,还单身吗?
跟你有毛线关系啊,碰到结婚大事啊,更得按照老习俗刷存在、帮腔掺和假的双方面子里子。都下不来台。
其实忘了过日子的本质啊是小两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说实话,七大姑八大姨不是坏人,父母更不是都不会成心看你出洋相。
孩子成年后有点儿主见,长辈当然可以关心知道。
但其的姑八大姨甚至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体面优雅的退出孩子的世界,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年礼。
趣点,每天给你快乐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