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概述:我与学生深入探讨了描绘乡村美景的诗歌,重点分析了诗歌中静态与动态美的结合,以及对劳动人民勤劳的赞美。通过具体诗句如“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解析,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感受乡村的和谐与淳朴之美,体会诗歌传达的宁静与活力。同时,提炼赏析诗歌的方法,包括理解诗句意义、寻找景物描述画面、体会诗人情感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自学、小组合学和全班共学,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得到深化。
课堂实录: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再进入和孩子们的对话。
师:杂 兴,就是诗人在乡村里,所见所闻,随性而写,就像你们平常写的随笔。我们的练笔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他写的是乡村生活。昨天看你们写假期生活的练笔,好多人的文章其实就有点杂兴的味道,只不过他写的是诗,你们写的是现代文。
师:这个“兴”大家懂了吗?是指的什么?
生:兴趣兴致。所以他读四声。
师,知诗人,交流你们查的资料,大概了解一下。诗意大家预习时都写了的,小组内一个人说,其他人再过一遍。
(学生组内进行交流,互相检查是否写完诗意)
师:我先带着大家能明诗意,你觉得我说的是不对的,或者觉得我说的你还有补充,你再举手好不好。(老师展示语文书,并板书景物和对景物的形容词。在黑板上形成思维导图)
师:稀,指的是稀少,也可以说稀疏……(着重强调难词,学生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进行批注)
师:一边在翻译我一边是不是在找考点。日长是不是太阳快下山了,影子长长的?
生:意思是白天变长了(对老师表述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反驳,并在课本上批注正确意思。)
师:喜欢你们,我的语言表达不够精准的时候,你们马上可以帮助老师进行纠正。这叫语感。
师:那里只有成双成对的蝴蝶飞过来飞过去。所以这个“惟”是“只”的意思。(老师进行示范批注,学生在课本上进行批注)
师:好,下一步,悟诗情。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诗情。乡村之美,这一首诗从哪些地方你感受了乡村之美?(老师进行示范朗诵,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景物,圈出来。)
师:这些景物是不是就是乡村的典型景物。诗人是怎么体现景物美?梅子是怎么美的?
生:金黄的。
师:这是颜色美。杏子呢?
学生:又肥又大。
师:这是形状美。麦花和菜花呢?
生:麦花是洁白的,颜色美,菜花稀稀落落了,肯定长出油菜籽了,要丰收啦。
师:脑海出画面,体会乡村之美,并读一读。
师:两句话对仗工整。乡村之美,美在梅子的颜色是金黄的,美在杏子的形状肥肥的……在这里是一种什么美?
生:静态美。(询问学生)
师:这样的乡村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宁静,又充满生机。
师:乡村特有的篱笆墙是稀稀落落的,看不到人影,却看见了蜻蜓和蛱蝶翩翩起舞,这是什么美?
生:这里就是动态美。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乡村之美。只有认同诗中意境,才叫真正理解。 若真正读懂这首诗歌,你便能描绘出这种动静结合的画面,感受到乡村景色的绝美。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生:梅子黄时是暮春时节。
师:“暮春”是什么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是春天快结束时,春末夏初)这个季节,却看不到人影,人们做什么去了呢?
生:农忙季节,他们都去干活了。
师:是的,诗中表面上在描写乡村的景物,实际上还在写什么?是劳动人民的勤劳。只有理解这一层,才算真正读懂诗歌。 所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
师: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字面上能直接感受到的,因为它既有植物的静态美,也有动物的动态美,整体给人和谐之感。诗中描绘的乡村画面是否具备导读页提到的“和谐之美”“淳朴之美”和“生机之美”?
生:有。
师:因此,这首诗既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又展现了乡村的生机勃勃。诗人将看似矛盾的两种感觉和谐统一于诗中,这便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师:感受到美的同学请举手。现在闭眼背诵或跟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生机。(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