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一书读到现在,已近四分之一,加上这篇也写了有六篇感想。
说实话,这一路读过来,每一章的阅读几乎都是懵懵懂懂。而所谓的感悟,有时是对笔者的某些略有认同的文字的部分摘抄,有时是就文中提到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的一些感悟。但就整篇文章而言,真的未曾有能通读明晓的,更别说有所共鸣。
我曾思索这当中的原因,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位笔者或者说作家,他的书著出来是要有人能读懂、愿意读,要能够产生共鸣的。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就书中几乎处处可见的专业术语实在无法理解,不能完全理解笔者之意,实感抱歉。但我也思考,这样一本有关新时代的课程改革、课程创新的宝书,是意在让广大的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能所阅、所思、所悟的,而不是仅供一部分学者所参阅的。
今晚,在读到第六章“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时,有些观点我也不得不与本书笔者“商榷”——
文章的开始所提到的王策三先生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我虽未读过该文,但从笔者引用的部分话语而言,可能王策三先生的文中却有些话有待商榷,但他所传达出的在当今我国提倡新课改,课程创新的大环境下,也应当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承,两者应该寻求一个平衡点,我是认同的。就以数学书而言,新版的数学书在老版的基础上将部分内容删去,更加提倡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的构建,我认为这是好事,但我也思考,凡事应有度,过分的删减也势必会带来麻烦。而笔者在后文的“商榷”,我认为并未正面的回应此问题,而是从知识习得的角度出发以为课程创新“鸣冤”。他的观点我并不反对,并且很大程度上非常赞同,但只觉得与王策三先生的当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承之间有何冲突,有何应“商榷”之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