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写下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完全忘掉故乡的样子。
---题记
在未读此书前,一直以为申村是作者笔下虚构的存在,以为匠人也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存在,可是翻开书页,申村平面图印入眼帘的那一刻,自己为真实存在而又慢慢失落的中国乡土而悲凉。
整本书从瓦匠开篇,至织布匠结束,讲述了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灯匠、木匠、剃头匠、修锅匠、雕匠、花匠、铁匠、杂匠、裁衣匠、教书匠、称匠、织布匠等十五种匠人的生活。作者在回忆这些匠人们爱恨情愁,生活百态时为读者呈现了申村从起源到繁荣直至一步步衰亡的一幅动态画卷。
很多人对这些已渐渐失传的匠人手艺本身是极其陌生的,就如在我的认知里,书中第一次知道篾匠的存在。越来越多的遗忘在这些匠人中展开,先是因为迫于生存,忘记自己的手艺,后来离家慢慢的忘记故乡,再后来信仰改变忘记自己的根。如书中的瓦匠因信了基督教之后烧了父母先人的牌位。是否这种慢慢的遗忘已是一种不得否认的常态。
渐渐失传的手艺,慢慢凋零的村庄, 是不是我们不管怎样的努力也敌不过时代变迁下传奇被一点点遗忘的命运。
读此书,最揪心的莫过于书的封皮上一句:“他们来了,又走了,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他们原是从古至今代代延续的一环,这个环,到今天,就断了。他们不在了,我的故乡也就真正没有了,我将真正成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儿”。我们都是申村出来闯荡的那个作者,多年在外,成为对他乡的熟悉胜过故乡的人,成为那个即使再回到故乡,也再找不到熟悉面庞的人,成为那个想回故乡,也再没有故乡可回的人。
当那些我们曾无比熟悉的面庞虽一次次浮现却已不复存在,当记忆偶尔将我们拉回已彻底消失的年代,当彻骨的悲凉袭来,我们哪个不是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