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历史不是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寻找更恰当的提问方式和观察现实的角度。”
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总体来说是对传统的传播学史进行的思考和探讨,甚至是重新的解构和颠覆。
结构框架
“传者—媒介—内容—受众—效果”
感想
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总是一种宏大的、单一的叙事逻辑,似乎有些理论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去重访这些灰色地带,可以让我们从过往的断裂中找到连续,并为传播学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传播学长期以来就是处于交叉地带的学科,其学者和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交流与交融。因而,传播学想要在学界获得一个独立的学科地位是相对较难的。而施拉姆等学者整合了先人的理论,创造了“四大奠基人”的神话,建立了传播学实证主义、量化研究等切实可行的研究标准,自此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建立。
我们总是希望给学派进行归类,将其抽象为固定的形象以便进行研究,詹姆斯凯利在为芝加哥学派正名时同样是这样的逻辑,于是帕克的思想被简单化、边缘化。
一个学派或学术传统的建立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克里斯马”式的开创者(如马克思、韦伯、弗洛伊德等),拉斯韦尔具备。第二,除了神启式的开创者,一个学术传统一般还要经历阐发、衍化、修正、重新建构、创造传统、结构传统等一系列变化,回应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与挑战,才能延续下去。
5W来自拉斯韦尔的论文《社会传播》,而本文被收录于《观念的传播》一书。在《社会传播》发表之时,传播研究还是一个人文学科和刚刚兴起的社会科学和谐共处的开放论坛,无论是拉斯韦尔还是传播研究都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
————
“本书所说的“灰色地带”就是连续之中的断裂之处与断裂之处的连续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