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优化”模块的思维模型课程。这节,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怎样打造超预期的体验。
其实,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对体验的期待是无止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着你提供的体验越来越好,用户的预期也会越来越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你的成本是有限的,怎么才能提供超预期的体验呢?
我们把解决这种问题的思维模型定义为魔术师思维模型。因为魔术师的工作,就是在有限的场景、有限的能力资源之下,制造意想不到的惊喜,用这个惊喜,来提高观众对整个表演过程的体验感。
我们今天课程的主要案例来自品牌策划人小马宋,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指导企业,想方设法给用户制造超预期的体验。
这节课是由小马宋和得到高研院研究员杨霁琳一起研发的,由转述师徐惟杰来进行转述。
好,下面我们开始。
你好,我是小马宋。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围观了很多品牌的创业过程。我发现,制造超预期体验这件事,难就难在,不是你越努力体验就能越来越好的,现实很可能是,你越努力,体验反而越来越差。这是为什么呢?
价值感拐点模型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我自己总结的模型,叫价值感拐点模型。
价值感我们都知道,在大部分时候,都会随着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升而提升。比如一个西瓜,它越甜,价值感就越高。
那价值感拐点又是什么呢?就是指当这个西瓜甜到一定阶段后,甜度再怎么增加,能够被感知到的价值感都会越来越少,也就是经济学上说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个拐点,我们就把它称为价值感拐点。我在下方放了一张示意图,你可以理解一下拐点和价值感的关系。
价值感拐点示意图
其实,任何一个市场都是这样,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都在拼命提高产品质量和体验,当提高到一定程度,边际收益就开始递减了,但你的成本却是成倍增加的,因为从60分提到80分很容易,但从90分提到95分就很难了。
那怎么办呢?难道就什么都不做了吗?
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讲的魔术师思维了。
为什么魔术表演总能超越观众预期呢?回忆一下,你在看魔术表演的时候,都是什么样的场景?你一直盯着魔术师的双手,结果鲜花却从帽子里变出来了,你盯紧了魔术师的帽子,结果小鸟却从袖子里飞出来了。
所以你看,魔术师总是在你紧盯主线的时候,从你忽略的地方,突然给了你没想到的惊喜。 所以要想超越用户预期,不如大胆放弃大家都盯着的要素,转而去他们没有期待的地方寻找突破点。这是突破价值感拐点魔咒的关键。
案例一:熊猫不走
这个方法有没有用呢?我们放在真实场景中来看一看。
我服务过一个客户,他是一个在广东惠州的连续创业者,他做过连锁餐厅,也做过美甲店,还做过O2O的便利店,积累了一些资源。2017年他来找我的时候,说想转型开一家蛋糕店。他要做的这个蛋糕品牌,叫做“熊猫不走”,因为有过O2O的经验,所以就采用了用户线上下单,然后送蛋糕上门的模式。
他问我,自己怎么才能在众多玩家中脱颖而出?
你要知道,在中国,年收入在2000万左右的蛋糕品牌至少有一千多家,你一定随口就能说出好几家知名的蛋糕店。可以说,这个市场几乎已经趋近饱和,要想在消费者心智中再插一根针,太难了。熊猫不走能有多少胜算呢?
肯定是有胜算的。不然今天我也不会跟你讲这个故事了。
我们知道,新产品能不能打开市场,就要看第一批用户的口碑了。一般的思路都会是,我要用更好的食材,找到更美味的配方,请到更优秀的西点师傅,做出更好吃的蛋糕,设计更好看的蛋糕包装和造型,等等等等。
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但成本高得吓人。就拿西点师傅来说,真正顶级的师傅就连北京都没有,好师傅多数都在法国,一个人要想成为顶级师傅,至少要20年的学习。一个好的面包师,更是一生都在学习和面团对话。
更何况,一个二三线城市,对于蛋糕的需求总共就那么大,你花这么大代价提高产品体验,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收益呢?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笔账不划算。
那怎么办呢?
我给熊猫不走的建议是:把重心放在“生日”上,而不是“蛋糕”上。也就是说,放弃对味觉的追求,转而去追求另一个价值点——可传播的仪式感。
什么意思?你想,你过生日的时候,最期待的是什么?是一个好吃的蛋糕吗?不是,你期待的是怎么过好一个生日。你希望在生日这天,受到足够的重视。
那怎么通过蛋糕来烘托生日的气氛和仪式感呢?熊猫不走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我让熊猫不走在送货环节,增加了一个戴着熊猫头套的送货员,而且,这个“熊猫人”还会给过生日的人表演一个小节目,比如魔术、街舞,或者唱歌、算命等等。
你想想,在你过生日的时候,一个特别俗套但屡试不爽的环节就是,大家都假装忘了你的生日,然后在你暗自失意的时候,突然推出一个生日蛋糕。请问,这个时候你会不会特别惊喜?如果会,难道你是因为即将有一个好吃的蛋糕而欣喜吗?肯定不是的。
所以,当蛋糕出现的时候,它的作用不在于好不好吃,而在于我们记得今天是你的生日。所以,蛋糕出现的第一个瞬间,带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在这个时间点上做文章,就很容易让寿星开心。
假如和蛋糕一起出现的还有个熊猫人,那就更令人惊喜了。你想想,如果寿星是个小朋友,就算是在公园里遇到一个熊猫人,他都可能会兴奋地去跟它合影,更别说熊猫人还专门来给自己送生日蛋糕了。
熊猫不走在生日上做的第二件事是,把生日蜡烛改成了滋滋冒烟的小烟花。
你想想,在生日会上,还有哪些瞬间是特别有仪式感的?当然就是许愿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围坐一堂,笑着看你在烛光下许下自己的心愿,这个瞬间可以说是生日最重要的一个瞬间了。
在这个瞬间,熊猫不走能给用户什么体验呢?它对普通的生日蜡烛作了改造,变成了能滋滋响着冒烟的小烟花,同时还会给你赠送电动泡泡机,让你在美丽的烟花和梦幻的泡泡中许愿。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你想不想拥有?
别急,熊猫不走还有第三件事。
你许完愿一般会干什么?当然是吹蜡烛切蛋糕了。这个时候,很多好朋友都会互相往脸上抹蛋糕,把生日气氛推向高潮。不过,这样虽然特别好玩,但被抹上蛋糕的那个人实际是很难受的。所以熊猫不走做了一个道具——一个透明面具来改善这个体验。这样大家把蛋糕拍到你的脸上,你也不会很难受,既能尽情地玩,也不用担心之后还要洗脸洗头发。
当生日进行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很完美了。但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个你最喜欢的偶像送来祝福,请问你是什么感觉?
2018年开始,熊猫不走开始着手做了第四件事:就是你可以收到你的偶像为你录的祝福视频,也就是说,假如你喜欢彭于晏,在你生日那天,彭于晏会在视频里对你说,某某某,祝你生日快乐!
请注意,可不是网上随便截一段视频就能做到的,而是他真的念了你的名字。请问你激不激动?说到这,我们很多直男朋友们可能不太理解,但我相信,只要追过星的女孩子应该都已经开始羡慕了。
理性的直男朋友们会说,请明星来录视频,那得多贵啊?要知道,一个明星单天单次的出场费,5万到200万不等。一般人哪消费得起?
其实,熊猫不走做的明星祝福视频,并不会一次只录给某一个人,而是会请这位明星三四个小时不断念不同的名字,在取得他的授权之后,通过视频剪辑技术拼接起来,这就像高德地图录语音导航一样,只要说足够多的字,就能包含所有地名,而请这位明星的出场费,摊在每个蛋糕上,成本也就多增加几十块钱。
这么一看,或许直男朋友们也就能理解了,其实就是你在生日那天,花一份打的的钱,就能用一天法拉利。请问你会不会感到很满足?
当然,粉丝们可以稍微控制下自己的激动心情,这件事熊猫不走也才刚开始做,未必真有你喜欢的明星,你可以先期待下。不过我们今天看的是它的做法,你看它做的这四件事,都是在可传播的仪式感上做到了极致,让你充分享受到了在自己最特殊的日子里,自己就是世界主角的仪式感。你能不觉得这家的生日蛋糕与众不同吗?
所以短短一年时间,熊猫不走就在6个城市站稳了脚跟,仅惠州一个月就能卖出3万个蛋糕。你想,像惠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每天过生日的人能有多少呢?这说明这些过生日的人大部分都选择了熊猫不走的蛋糕。
所以你看,作为一个在红海市场上从零开始的新品牌,熊猫不走当然也重视口感、材料,但它在原有的价值点之外,找到了新的价值点,并且在这个点上做到了极致,给用户提供了超预期的体验,那用户在面对市场上多如牛毛的竞品时,就能因为这一个点而选择你。
当然,别的蛋糕也很努力。它们可能在送货的时候给你一个质量特别好的大盒子,里面的餐具都会是顶级高配,恨不得洗洗以后还能接着用,但除了让你觉得这个品牌比较高端之外,还能有什么价值?但熊猫不走就真的能给你带来被重视的满足感。
而对品牌自身来说,其他品牌顾客即便觉得好,顶多也就拍张蛋糕发朋友圈,品牌也没有露出的机会,但熊猫不走就不一样了,大家一看到熊猫人就知道这是哪家蛋糕店。而后面的烟花、面具、明星视频,每件事都能引起社交传播。
案例二:AirPods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都是些博人眼球的营销技巧,毕竟蛋糕是软需求,又便宜,你多花点心思,用户选择你很正常。但真正要做硬产品、高端货,那还得老老实实死磕。我要告诉你,还真不是。我们来看另一个在价值感上做差异的硬产品。
什么产品呢?Airpods,苹果的无线耳机。
其实,耳机市场也是一个红得不能再红的红海,鄙视链非常明显。
用舒尔、森海塞尔的鄙视用铁三角、索尼、Bose 的;用索尼和Bose的鄙视用飞利浦和先锋的;然后大家一起鄙视 Beats。至于智能手机们标配的耳机,那就是个赠品一样的小透明。但凡对音质有点追求,都是会第一时间把它换掉的。这种命运,在推出Airpods以前,苹果耳机也不能逃脱。
在耳机行业,对音质的追求可以说到了偏执的地步,甚至有段子说好的音质能让你听出来电源是水电还是火电。为什么大家要这么极力地去追求音质呢?因为在用户心中,蓝牙耳机其实就是便携音箱。
音箱嘛,音质好才是产品好。所以大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音质上越来越听不出差别,但价格却越来越贵。不过竞争那么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你就只能硬扛。
但这个时候,苹果踩在了价值感拐点上。
在耳机行业,苹果一直都属于边缘公司,它的主打产品是手机,耳机只是附带的赠品,高端耳机行列一直是没苹果什么事的。
所以2017年AirPods刚推出来的时候,就遭到了大家疯狂的吐槽,有人说:“音质这么差,凭什么卖那么贵?”有人说:“别说主动降噪了,连物理降噪都没有。”
但今天你再去看一些消费社区,AirPods却成了大家口中“用完就后悔没早点买”的产品。
这只是主观感受吗?不是。调研机构KGI的分析,2017年AirPods的总销量大约在1400万左右,2018年翻了一番。按这个增长劲头,KGI预估,到了2021年,AirPods的销量能达到一亿台!
怎么回事,不就是一款外行耳机吗?
答案是,在另一种价值感的视角上,AirPods实在太好用了。它放弃了音质这个传统价值感,在便携上做到了极致。
AirPods刚出来的时候,用户会觉得,苹果也太懒了吧,就是在原来无线蓝牙的基础上剪掉线而已,这不是敷衍消费者吗?但只要用过一段时间,你就会意识到,耳朵之外一点牵绊都没有的感觉实在太妙了。
除了做到完全无线,AirPods还做了最好的入耳设计,只要你不碰到它,再怎么摇晃倾斜都不会掉,也不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不像以往的无线头戴大耳麦,时间一长耳朵就会受不了。而且,轻巧灵便的体形设计,意味着你可以戴着它干任何事,包括健身。
更重要的是,它连接起来也特别方便,一般的蓝牙耳机,你至少也要操作10分钟,而且如果你想从手机换到Ipad,又得重来一遍。但AirPods怎么样呢?打开耳机盒,就能瞬时连接。而且,和任何登陆了你iCloud的设备都能瞬间连接。
如果你本来就只是打算买一个蓝牙耳机的话,是不是已经足够吸引你下单了?别着急,还有惊喜。
对蓝牙耳机来说,耗电量也是用户挑选的标准之一。但苹果做了什么呢?它没有费力去提高省电功能,而是把原本只是起储存作用的包装盒做成了一个充电盒,放进盒子就能自动充电。仅仅这么一个改动,蓝牙耳机就不再是只能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里才能用的东西了。
不仅如此,它还在使用场景上花了心思。
当你戴着耳机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你,你就要摘下耳机,然后手忙脚乱地关掉音频,然后才能开始交流,还得让别人再重复一下他刚说了什么。所以,从有耳机以来,不管无线有线,都要忍受这样的困扰。但AirPods做了一个什么改进?只要你摘下耳机,播放就会暂停,而戴回去就能重新播放。
有没有觉得世界瞬间都美好了一点点?现在我再问你,如果你不是某类品牌的发烧友,仅仅是选择一款耳机的话,你会买谁?
所以你看,苹果作为一家极为重视产品体验的公司,它没有在原有赛道上和其他品牌死磕。是“苹果爸爸”磕不起吗?显然不是,其实就是因为边际收益太低,还不可持续。
当然,AirPods的音质也不是说差到不行,而是说只要做到中等偏上水平,就不会再在这条路上投入更多精力了。说好了是便携音箱嘛,既然你们都在音箱上死磕,那我就转头去做便携。所以,苹果在用户自己都还不知道自己有这方面需求的时候,就给了用户超越预期的极致体验。而且,正因为之前大家都没想到,所以当你做到的时候,才会那么惊喜。
其实稍微回顾下,你就会发现,苹果一直在做突破价值感拐点的事,比如当大家都在关注台式电脑内存性能的时候,它推出了PC机,当大家都在关注手机质量能不能砸开核桃的时候,它推出了智能机……每一次,都是在价值感拐点之外,找到了新的价值点,从而实现了弯道超车。
总结
好了,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怎么打造超预期的体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的是魔术师思维模型。
用魔术师思维怎么让用户有超预期的体验呢?三点借鉴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第一, 关注价值感拐点。拐点的出现,意味着你在原定产品要素上的投入已经不经济了。
第二, 绕开大家普遍都知道的关注点,寻找一个用户原本忽视了的新价值点,然后把它做到极致。
第三, 不是所有用户没预期的方向都值得做,选一个特殊的价值点,这个点一定得是真正有价值,最好是还能引起用户口碑传播或社交行为的那个点。
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关于如何打造超预期体验,你有什么新的案例或者想法,欢迎你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