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智商,我们会有比下有余的优越感,也会有比上不足的自卑感,这再正常不过,我们大部分人都如此普通,智商相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智商超群或者低于90的人总体占比不高,遇上了也不用觉得被碾压或者想把别人人道毁灭。除此之外,当我们身处群体中的时候,群体会呈现出智商,它有可能不如个体智商;或者你老跟臭棋篓子下棋,很可能有种自己智商被拉低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说,智商在一定意义上是动态的,只是它的波动幅度并不像其他关键品质,比如情商波动的幅度那么大。
波动幅度大,也意味着可提升空间大。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情商》一书,随后EQ的概念迅速被普及,进入了我们的日常话语体系。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2018年多个图书畅销榜单上,有一本书叫《所谓高情商,就是会说话》。虽然我不太同意书名的简单归因,但人们对于情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会说话当然不等于情商高,在丹尼尔的情商因素中,共有五个方面:
1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 自我激励的能力;4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5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所以提高情商,其实是一件相对复杂的事儿。相应地,也就有各种方法通向情商高之路,比如自我觉察。
下午拜访一位作者,顺道参加了他的情商提升工作坊,其间我们练习了用各种方式来喊出自己的名字、二人单指小棍协作、情绪描述及表演、你来击鼓我来猜、空椅子练习等。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这些做法是如此的陌生,开始大家素不相识,会有紧张感和潜意识下的戒备心。但是,随着老师的引导,每个人都动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绪,不断交流和协作,尝试建立与他人、与物件的连接。用一同参与活动的申老师的话说,万物有灵,与物建立连接,实际上是灵与灵的连接,它涵盖了人与人连接这个维度。
想象一下,你穿着棉袜,踩在深黄色的木地板上,时而站起来,时而坐着,有时还蹲着,用不同的姿态来感受自己的呼吸。在那样的情景和场域里,你会慢慢敞开,因为你感受到安静的力量和他人关切的注视以及建立连接的努力。
你抽了一张卡,或者是恐惧,或者是痛恨,或者是崇拜,接着你用自己的故事来阐述手里的情绪,你的搭档还要把它演出来。
你看见导师把一把空椅子放在众人围成的圆圈中间,你听见导师说,要描述那把椅子,甚至要给它写首诗。如果你自己单独干这事儿,周围的人会以为你是疯子。但是在这个工作坊上,这些刻意练习并不显得违和。
当我看着那把橙色的椅子时,我想到了荷兰队,想到了罗本和巴斯腾,还有大学时集体看球的场景。我想象这把椅子曾陪伴我看球,过了这么多年,它已经破旧不堪,黄色的油漆已经脱落得所剩无几,于是觉得这个物件和自己是有感情的。然后我就真的给他写了一首诗,我想象自己因为荷兰队在世界杯上的失利而痛苦,我的眼泪滴在椅子上,也因为欢呼胜利,起身太猛,而把椅子搞翻。
这些练习里充满了自我觉察的味道,它不只通往情商,也通往领导力和高绩效。《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有这样的内容:
《斯隆管理评论》研究指出,自我觉察是领导者需要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光辉国际研究指出,与低财务业绩的公司相比,高财务业绩公司的员工拥有更高层次的自我觉察。虽然自我觉察非常重要,但是能真正将自我觉察培养成日常习惯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自我觉察实际上是提高情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样是上述文章,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提高自我觉察能力的办法:冥想、写下你的关键计划和优先级、做心理测量测试、问信任的朋友、定期在工作中获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