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地区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研究,调查那些因素与人们对避孕工具的使用有关。当数据收集上来发现,有一个变量和使用避孕工具的相关最强,这就是:家庭中家有电器(烤箱、空调等)的数量。这个结果恐怕不会促进你提出这样的建议:在高中发放免费的烤箱以解决青少年的怀孕问题。你为何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电器和避孕工具的使用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在众多的被测量的变量中,这个变量是唯一最准确的预测因子。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性质”,而非“强度”。开展“免费烤箱计划”预示着这样一种观念:烤箱导致人们使用避孕工具。而实际上我们会将这种建议视为一种荒唐的方案,至少在上面所举的这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中,我们会认识到,这两个变量可能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猜想,这种关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避孕工具的使用”和“家庭中家用电器的数量”这两个变量通过与这两个变量都相关的其它变量联系起来。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是中介变量之一。现在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经济水平高的家庭会拥有更多的家用电器。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引出本章的主旨:有相关,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因果关系。
第三变量、方向性问题、选择性偏差影响着因果关系的推论。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几方面的影响。
第三变量的影响:两个变量的相关都分别与第三变量相关。二十世纪初期,数以万计的美国南部民众罹患并死于一种叫做糙皮病的疾病。糙皮病被认为是由一种不明微生物引发,来自全国糙皮病研究学会的医生都认同这样的证据:糙皮病和卫生条件有关,是由糙皮病患者的排泄物传播开来的。约瑟夫.戈德伯格的医生对这种解释非常怀疑,在研究糙皮病成因的过程中,他认为是由于营养不均衡的饮食引起的。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变量污水处理系统和饮食,都和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第三变量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其它的相关性。
方向性的影响:在断定A的变化引起B的变化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因果关系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或者是相互的,既从B到A,或双向的A到B,B到A。比如,低自尊导致行为问题;反向的,高学业成就导致了高自尊。
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指的是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性偏差造成环境特征和行为—生物特征之间的虚假相关。我们会事先期待看到的存在的因果联系,加上固有的偏见,蒙蔽了大脑的判断。而做为心理学知识的消费者,宁可站在怀疑的角度,也不要被那些错误的暗示了因果关系的相关所蒙蔽。
相关和因果,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变化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