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时候,知识面太窄,上课时老师讲得很多知识一闪而过,没听清楚,更没听明白。
比如那个国际日期变更线,怎么过了那条线,时间就多了一天或少了一天?做题的时候,也知道怎么加怎么减,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小学的一道数学题,部分除以占比就等于全部,感觉跟变魔术似的,至于为什么不知道,问同学,他们说,你会做题就好了,想那么多干嘛。
也想问老师,但总是没有机会课堂上,老师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下课就回办公室,去办公室问?我的求知欲望还没有大到可以战胜对办公室恐惧的程度。再说了,我的问题说不定还会被老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上课干嘛呢?
不懂就不懂吧,安全第一,再说了,不懂又不会死人。我当时就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常常憧憬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间一下:谁还有不懂的问题?
现在我当了老师,例如讲科学课《食物在口腔中消化》,我让同学们把不懂的,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结果提了一大堆,写了满满一黑板,我看着都头大。然后就是逐一讨论解决,一些知识性的小问题好解决,很快搞定,但是有些就“跑题”跑到姥姥家去了,大部分问题不是本课知识点,老师不能一一讲解,学生就会有些失望。结果时间到的时候,本堂课重点知识没有讲解,草草收场。
但是,下课后几个孩子跟我说,这节课好乱啊,但又觉得科学课也挺有意思的。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激起别人的学习兴趣,那是不是意着至少这个方向是对的?
学习学什么?学不会的。如何道学生哪里不会?让学生问。这就与我今天这堂课的想法!
但是热闹有了,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深度。不是说这样的问题不可以问,而是说仅仅解决这些字面上的浅层问题是不够的。那么,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老师讲解把这一“内核”挖掘出来呢?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