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
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调查研究发现,生病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个内耗对抗式家庭。
为什么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病得更重的可能是父母,或整个家庭呢?
2
真正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是一个叫思乐的男孩。
思乐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连日常作业都无法完成,情绪低落。
医生诊断思乐是抑郁,但母亲觉得,真正的原因是——手机。
“给他玩手机,他就挺好的。一到学习,就各种不舒服。抑郁症就是借口。”
当我给父母孩子说明咨询的相关事项时,思乐开始有点注意力不集中。
这很正常,毕竟才10岁,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还可能受到情绪的影响。
母亲打断他:“老师跟你说话,你要认真听啊,不然你怎么懂!”
从进门起,这样的场景一直在发生:
思乐对咨询室充满好奇,侧头观察,母亲说:“你老实点,不要乱摸乱看”;
讲完咨询相关事宜,思乐提出上洗手间,母亲说:“每到关键时候,你就掉链子”;
知情同意书签完后,思乐对折给我,母亲又抢下来,“好好的纸,你折他干嘛”.....
孩子每做一个正常的动作,就会迎来一句指导或批评。
“都说了你要.....你为什么不........”
这个句式衍生的负性情绪,或许曾无数次在这个家庭蔓延。
突然间,一直在旁边沉默的父亲低吼了一句:“都是你惯的,被你养成了废物!”然后,不耐烦地走开了。
一切都像家庭剧一样,在我面前上演。
我感到一阵窒息,突然有个猛烈的念头窜入脑海:
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抑郁啊。
母亲始终认为,孩子的病源在手机,而在那一刻,我看到了真正的“病人”:
一个典型的内耗对抗式家庭——
对家庭投入精力最多,强控制欲的母亲+容易指责抱怨,养育缺位,缺乏耐心的父亲。
这些年,他们互怀恨意,指责攻击,一家人就像纠缠多年的钢丝线一样,反复拉扯,彼此折磨。
而中间,夹着一个无能为力,对一切习以为常到麻木,最后走向绝望的孩子。
如此,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抑郁,焦虑,强迫,厌世,便显得那么的“合情合理”。
3
所以说,一个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内耗式家庭。
不管是抑郁症,还是其他心理问题,大部分时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孩子的症状,不是源头,而是表象。
它是来告诉你,你的家庭可能生病了,它需要修复,需要帮助,需要治愈。
它是来告诉你,核心问题是:
这个家没有真正的情感连接,孩子们没有安全感和值得信任的人,家人之间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找不到各自存在的价值。
而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每个家庭成员,都会面对现实多重、复杂的压力,社会激烈的竞争,教育的内卷 ……
所以比起批判和对立,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改变。
故事和图片转自网络,若侵犯版权,请告知,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