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第二章:大山深处的一盏明灯

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杨德新的学业因为文化大革命没能继续,她离开家乡贫困县栾川县,来到了另一个贫困县新安县,在前洼大队的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瘦瘦弱弱的身材,就这样在这里度过了10多年,这十年她结婚生子,爱人是煤矿的干部常年不在,她一个女人看护这个学校,管着三个孩子,还有家里的几亩薄田。

当了老师,就吃住在学校里,谁家的孩子放学回不去了留下,她就看管着,也给口吃的。哪个老师身体不舒服了,得进补一下,她就给开个小灶。那时的学校各自然村承担1-2年级,条件好的距离前洼特别远的村子还有三年级,因此绝大多数到了3年级就要到前洼学校上学。这里在很多孩子心目中已经是高等学府,非常神圣。

前洼大队为丘陵地带,当然有山的地方就会有沟,有沟的地方也会有水,水虽然不大,但是遇到下雨天也很危险。平时孩子们下坡时候全速冲下去带着惯性能翻到对面沟的一半,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挺有乐趣。遇到麦熟以后暑天,大暴雨会让沟里的水涨起来,水流湍急,雨水多的年份,水不远处的下游水库里鱼虾丰美。当然,大人忙着田地里的作物,孩子们疏于管理。总会有些调皮的孩子到水库凫水,难免会有溺水的,那时的乡亲们还不知道游泳这个名词。当然那时的孩子兄弟姐妹都很多,哪个村还没有几户10个娃娃的,肚子都裹不圆实的,这么多娃娃自然照顾不过来,真是夭折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过不了多久大家就忘记了。

12岁以前的孩子不兴有坟,村里有个岭,距离人烟比较远,夭折的孩子有些人家还找个地儿刨个坑埋进去,多数裹了席子就扔到了岭上。那个岭很多年除了这种事,大家都不愿意上去。

可是老师就不一样,还是认识更深刻一些,自然是懂得生命的可贵。有两个村子的孩子上学要翻沟。遇到下雨天,杨德新就不放心,万一谁被水冲走了怎么办,她得想办法。起初,就自己把自己班级的孩子挨个送到河对岸,才放心的翻沟回去。后来当了教导处主任、校长,她就把这两个村的孩子一起全部送到岸。

那个年代,城市、农村各有各的天地,不像现在农村人都进了城,学校合并很多。没有人到农村去工作。那会儿的记者,也会到村里采风。有位晚报的记者在前洼大队转了一个星期,碰巧遇到了下雨,他发现这个小个子的女老师天天在这里送学生。就上去搭讪。

“大姐,你是干啥的,为啥要送他们?”

“我是前洼的老师,下雨天孩子们过河危险”

“有人要求你吗?”

“这谁要求,孩子的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当老师的这不就是自己应该做的吗?”

两人搭手送着孩子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着。

杨德新送完孩子们身上也淋湿的差不多了,以为记者就是附近路过的过路人,也没有把记者这个当回事儿,便回到学校做饭吃饭。几天后,《晚报》一篇“大山深处的一盏明灯”文章见报,县委书记在全县的干部大会上要求大家要向杨德新老师学习,学习他身在大山,不畏艰险,一心装着学生,爱岗敬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学习她兢兢业业。一时间,杨德新风头无两,在全县出了名了,她才知道那天遇到的是记者。记者觉得还有这么好的人,便到村里采访了很多人,乡亲们说:这老师就是可好,不光学教的好,待孩子可亲,孩子们爱听她的。

现在想想都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她回忆,谁能想到那是个记者,咱也没想着宣传,咋还有啥弄那么大阵仗。我这辈子也没想别的,就是想着把老师当好,孩子是家里的孩子,到了学校就是我的孩子,得放在心上招呼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