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岁渐长,一些适龄儿童都开始背着书包陆续上学了,而我直到1984年,虚年九岁才上学,当时的算命先生说,让我九岁才上学,说是以后能行大运,发大财。现在想来真的很好笑,真是迂腐不堪,一个人有没有成就有没有钱,跟什么时候上学有一毛钱关系呀?但那时我还是比较喜欢上学的,不像堂弟,死活不肯去上学。他爷爷每天用竹枝条打他,赶他去,才勉强去。我上学倒是挺积极的,每天跟着二姐后面,她领着我每天走四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到仰坦去上学。
仰坦是一个大队,比我们村庄大,人囗也多,以小溪两岸建房而居,以前的小学设在大队祠堂里,大姐她们上小学是在那边上的,等我上学时新的学校已做好。进了村,过了拱形桥就是学校,门口一个大平坦,坦前竖一根旗杆,用来升国旗仪式的。一排一层高的土房子,外墙都没有刷过白灰,有四间,三间当教室,还有一间作活动室,课后可以打乒乓球。学校共有三个老师,胡老师、周老师、江老师,基本上每个老师带两个年级的。周老师有一台风琴,兼任音乐老师,教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社会主义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革命红歌,我觉得唱这些歌时才真正有精气神,特别有力量。三个老师都是厉言疾色,我们小孩子都很怕他们。
记得那时候,上学都没有书包的,就是妈妈用点破衣破裤拆开亲手缝制拼接起来的布包而已,后来爸爸从外面给我买回来一个皮质书包,闻起来一股皮的味道,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么好闻的味道,现在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种味道,也许这就是外面世界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也很自豪,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有书包的,只是用一块布或塑料纸裹一下。背着那个书包,我觉得很神气,每天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中午吃饭都是从家里带去的,一般都是饭盒装,而爸爸专门从商店里买了两个瓷茶杯,保温性能可能更好些。给我和二姐一人一个,专门用来带中饭,早上妈妈把我们饭盛好压实,上面放点菜,大部分时候是腌菜、萝卜枣或者辣椒酱,鱼肉那是没有的,想都别想。夏天倒还好,早上带去到中午吃的时候可能还有点温热。可一到冬天,那饭菜都冷了,吃到嘴里凉冰冰的,根本没法吃,只能硬着头皮往肚子里咽。不过,下雪的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带火熜去,可以放在桌子底下烤脚,不至于冻手冻脚的,中午还可以把饭盒或红薯放到铁丝架上焙一下,饭菜就稍微热一点吃起来就不凉了。这火熜就是好啊,相当于现在的微波炉呢。
那时候就很羡慕老师们的小孩子,他们可以不用带中饭,中午还有热饭热菜吃,因为老师都在一起烧一起吃的,有时看到他们吃榨菜,吃猪肉焖黄豆,或者是让邮递员帮忙从溪口码头上买来的鱼。哎呀,你别说,看得我是口水直流,隔壁胡老师的女儿夏祎时而偷偷地给我夹两筷子菜放我饭碗里,我觉得那是儿时多么幸福的事。在我们家从来也不可能吃到这么好的食物,凡是要用钱去买的,你想都别想,那时候经济拮据到什么程度你可想而知。蔬菜都是自己家种的,吃的最多的就是四季豆,马铃薯,山芋,辣椒,南瓜之类的,要去商店里买的基本上就是海沙(盐)和盐卤了,这是平时要吃的和做豆腐要用的,其它东西很少去买的,都是自给自足。
春天的时候山川渐绿,地里没有什么蔬菜吃,吃的都是一些诸如秋角干,鸡菜鸭菜(这是我们徽州的传统干腌菜,可不是鸡肉鸭肉哦),腌辣椒或者毛腐乳,姐姐就和我去山上挖野小葱,石头塝上,田埂上到处都是,我们用小锄头挖回来,择洗干净,切碎熬酱带到学校去当下饭菜。那种美味鲜香无比,可能只有我能感知到那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现在想来还依然历历在目,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乡愁吧。后来看了中央电视台那档《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我就想到为什么不把这道菜搬上荧幕呢?让爱好地方美食的人也尝尝,哈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