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如灯,点亮人生

多年前读到一个故事:

一个生活充满苦恼问题的青年去拜访一个智者,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了好多问题。智者没有回答他,让其跟随他一年再说。

青年因为需要答案,就耐心地在智者身边等待了一年。一年到了后,智者把年轻人叫到一个陌生杂乱的房间里,坐下来提醒说:“根据约定,现在你可以问任何问题,我立刻就回答你! ”那人沉凝片刻,惊奇欢喜地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那么多的问题都不见了呢?”

智者并没有回答,仿佛没有听到,只是将灯吹灭,对那人说:“请帮我倒一杯水好吗?我润润嗓子。”

那人问:“水在哪里呢?杯子又在哪里呢?”

智者说:“就在你背后的墙角。”

那人很不理解,跌跌撞撞地,好不容易在黑暗中倒好水,却不知道智者在什么方位了。就问:“你能出点声吗?我不知道你在哪里?”

智者回答道:“我在这里!”

那人又跌跌撞撞地都快把水洒完了。等拿到智者面前,又一下撞到智者,把水泼在了他的身上。

这时智者点燃灯,微笑着问道:“我已经回答你最后一个问题了!听懂了吗? ”那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智者带着神秘的微笑,示意那人靠近,然后凑到他的耳边,轻声地说道:“因为在光明中,你黑暗中的一切问题本来就不存在!……”

这个故事当时其实并没有很理解,但给我很强烈的震撼。

以之前的想法,问题是要一个一个去解决的,困惑是要一点一点去澄清的,那么在生活中,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与困惑,而个人的时间精力又有限,疲惫和力不从心在所难免。

在生了孩子以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习,而照顾孩子又占去了很多时间。我常常在想,有没有这样一种教育,能够在总体上去完善孩子的方方面面,并给孩子一个比较高度的指引,比如德行,比如才华,比如办事能力,比如看人看事的角度。而这方方面面有没有提纲挈领性的指导呢?

在学校的时候,我曾经读过一本辜鸿铭的传记,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他的义父布朗先生是一位学者,他在得到辜鸿铭父母的同意后将他带走自行教育,采用的方法就是让他背诵经典,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法。他要求辜鸿铭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来学习德文,全部背熟以后再讲解,后来其它语言也使用类似的教法。

辜鸿铭后来学习能力极强,掌握11门语言,后来又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并作了翻译介绍给西方人,可谓是中西汇通的人才。辜鸿铭晚年自己也说:“学英文最好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他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开拉到头。”而布朗先生对辜鸿鸣的期许是:“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教学方法,当时很叹服于他的义父布朗先生的教学智慧。也算是稍稍接触了读经这样一种教育方法。

我自己虽然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但是也隐隐觉得对于文言文,英语这样的学习,一定量的背诵是很必要的,这种对语言的驾驭和熟练运用是需要强大的语感作支撑的,而语感就离不开脑中好的句子,文章的积累。

后来工作了,偶尔的机会,又看到王财贵教授推广读经教育的一场演讲,名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当时我看到的是文字版,当下的感觉确实是震撼不已,又找了视频来看。可能因为之前看传记的种子,觉得讲得很是在理。结合自己幼年的情况,那时是不流行早教的,但是父母还是抽时间让我背了一些唐诗,认了一些字,并在厂图书馆里可以自由借阅;受益于这些,让我在以后学校的学习中一直感觉还比较轻松,所以我也一直相信小时候能好好背一些东西,对大脑的发育是有好处的。读经理论中特别提到,在大脑高速发育的这段时间,如果能反复地诵读,乃至熟读成诵一些篇章,相当于在大脑中构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好了,车子才能跑得顺畅。

那么诵读哪些篇章呢?自然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经典最为适合了,经典是流传几千年的智慧之作,把这个放到孩子的脑中,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这些永恒的著作可以来陪伴,来启发,来引领孩子的精神层面。

那么说干就干,孩子的成长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在她自己玩耍的时间,我常常手捧一本带拼音的《论语》,回到小学生的状态,在她身边读,读完一遍就划一道,读完五遍就划一个“正”字,鼓励自己天天坚持着读一些,在她开口说话之前,居然也读了一百遍。在她开始说话以后,就开始时不时往外翻论语里的句子,虽然口齿不清,因为我读得很熟,还是能大致听出来,这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其实现在想来,孩子以听力学习为主,听得多了,其实也是自然地一个输出。到23岁的时候,就慢慢地让孩子跟读,我念一句,她念一句。这样每天能抽一点时间读就很好。

就这样从《论语》开始,渐渐的每天固定时间读,一本读完一百遍,再换下一本,再《大学》、《中庸》、《孟子》、《诗经》、《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等等。

从读经典中,孩子慢慢认了字,再略略讲一些小故事,慢慢地就喜欢自己看书。不知道是不是经典的关系,她渐渐能看一些半文言的小说,比如《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西游记》之类,还看得津津有味。阅读一直都是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是大家的共识,对于读经典的孩子来说,阅读的引入不难,相对于读经来说,阅读实在是丰富有趣,如顺驴下坡,花一点点小功夫引导,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就一发而不可收。

后来老二出生,读经典就变成一种习惯,老二从爬着开始就是看到妈妈在带姐姐读书,各种羡慕,带老二上手读书就自然而然,没费什么劲,渐渐就变成两个孩子一起读,一起背,孩子心无旁骛,背得流利的时候真是不亦乐乎。

陪孩子读经典,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确实是不太懂的,但是这种反复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定力,试想那么枯燥的文字能够耐心地读上半小时,一小时,甚至2小时,是需要一定的定力的。而这种定力是以后其它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就是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地提高记忆力。定力和记忆力,这些以后在其它方面的学习上都能够带来强大的助力。

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带孩子读经典时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其它的知识学习,基本上我们父母是一个陪伴的作用,知识的传递作用,对我们成人自己的提升空间是有限的。但是读经典不一样,经典的文句,孩子不懂,作为有阅历的成年人,即便是原文,还是能读懂不少,入心不少,常有“心有戚戚焉”之感。圣贤的指引常常是站在高处的提点,总揽全局性的。对生活中各种方面琐碎问题的解决,便渐渐地清晰起来,读熟了以后,就会有进一步再去看解释的需求,无形中自己也亲近了经典,更有机会提升自身,而不是陷落在家务孩子的一地鸡毛里。经典的摄受力很强,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过段时间拿起来看看又有不一样的感受。背后承载的义理会随着经历、成长理解越来越深入。以前同样的事情是这样处理的,现在知道还有更好的选择,或者可以有更轻松的心态去面对。

读经典这个事儿要正儿八经做起来,是没有办法扔一本书给孩子,让她自己去读的,得陪着一句一句耐耐心心地读,不到时间不下课。当中还有孩子的各种状况要去应对,比如昨天会了今天又不会啦,比如有些读了好久也不会背啦,这就是对家长的灵魂拷问,到底是享受亲近经典,亲近智慧的过程,还是急躁冒进地搞什么进度?每天问问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心就有清晰的答案。这个本身就极锻炼家长的耐心,建立起放下期待,重视过程的踏实做事态度。而父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把经典中的人格去演绎出来,不仅成就自己,同时也成立身教的典范。孩子能看到高能量,高智慧,幸福快乐的生活版本,自然比读书更为生动直接地领受和模仿,这也是亲子共读经典中自自然然地教学相长。

每次带孩子读经的亲子活动,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长进的时光,我常常对孩子说,你们真有福气,那么小就能接触经典,我们现在困惑的很多问题,其实经典中都有讲到,都有分析,相见恨晚啊!如果能够早早地领会,早早地立志,明白人生的意义,立足点在哪里,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时间,减少大量的烦恼困惑,生活幸福感会提升很多。

我把读经典和一般阅读大致区分为深度路线和广度路线。带孩子读经的早期阶段,不求懂,只是读和背。英文也是,读意义隽永的西方文学选段,读伟大灵魂的诗人作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心灵自然要求懂,再开拓广度,比如去读史,读小说,各种人情世故的作品,英文也是,读故事,读新闻,背词汇,一句一句能翻译,这是开始走广度路线,广度路线是深度路线的验证和应世需要。深度领导广度,决定广度的观点,偏好以及变化应用,广度反过来验证深度的真理性。没有深度路线,在现代纷繁的学习中容易迷失方向,并陷入知识的堆积中找不到出路;没有广度路线,难以应付现实的需求。而人在青少年的时候,也喜好新鲜有趣精彩纷呈,而不喜简单扼要一语中的,所以在早期未有分别之时予以深度路线的开垦更为必要,所谓“深挖洞,广积粮”。然后再回过头来去反刍经典,这时不仅仅是背了,去看注,看解释,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历史和其它书籍,对经典的理解又会深入一层,这个学习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经典中圣贤的指引,一年有一年的长进,一年有一年的领悟,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或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格言联璧中也有云“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读经典,对于炎黄子孙来说,更有一份传承的厚重情意。以文言撰写的经典,是书面表达和口语的分离,不会随时代的变迁,日常口语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能将祖先的智慧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在历史长河中,祖先那么多年的历史和智慧能够相对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下来,惠及后代子孙,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算是绩优生了。

还是回到开头的那个故事,教育是带着孩子追求智慧,走向光明,走向对生命觉悟的过程。如果孩子渐渐能够树立了这样的志向,就更有可能比较明确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比较自发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学习和事务。

而读经典,亲近经典,正是这样一种入门方便又高屋建瓴的学习方式,带领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不再主动制造问题,那些心灵还不够光明时才存在的问题,自自然然就越来越少。而不是去过分注重问题本身,去各个解决。一颗光明的心灵,也自自然然能够照亮别人,利人利己,服务社会,同时成就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