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不仅我自己,而且我还发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其实都处在一种焦虑中。虽然每个人表现方式不同,或直接写上脸上茫然着急,或挂在嘴边唉声叹气,或埋在心里重如大山,或藏在笑里口是心非,每个人一边焦虑着一边让自己继续像个陀螺,不停旋转着,因为我们都知道陀螺只有旋转着才能站立,而一旦停下来就会左摇右晃直至崩塌。
这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吧。太多鸡汤,如果不吸收,反而有毒;太多大神,如果不能改变自己,依然焦虑。那么如何才能不焦虑?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你认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点赞数第一的回答是:自律。
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跑步、列计划、早起、读书、独处、感恩……自律真的能改变人生》,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作者是个三十多岁的安逸的却又有些不甘的中年妇女,她通过一系列自律“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生长能力,体会到坚持和积累的重要”,她说很多事情努力也不见得有好结果,但还是坚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自律一定能带来改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此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问问自己:
1、自律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那究竟怎样的自己才是更好的自己?这个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衡量、可达成、与实际相关、有时限性。如果不愿深度思考,那只能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2、人的精力有限,事实证明一次一个目标才能让自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如果你有太多想自律的计划,建议学会克制和放弃,先找到多米诺骨牌能量推动的第一张,如果一定要同时并行,也要有主习惯。
想好这些问题后,是否就可以开始迈向自律了呢?不,当你开始尝试自律时,就会发现真正的考验才开始。太多这样的例子了,说好不熬夜结果一刷手机就过了十二点,说要运动但仍旧瘫在沙发上零食一口接一口,说要早起闹钟按了两遍继续呼呼大睡……很多人说,一开始想要靠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坚持的过程简直是自虐,跟自己撕扯,和生活较劲。
回想去年我尝试100天运动时,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最初的三周不仅没瘦,还妥妥地胖了两斤后,我几乎要崩溃了。但我在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没有错后,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继续,这个过程中keep的打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让我在那100天中形成了运动的“习惯”。是的,当一件事情成为习惯后,就根本不需要坚持,就像呼吸、刷牙、吃饭等等,而当积累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习惯时,人生才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
我今天要说的这个主人公自带光环,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是畅销书作者,是台湾时尚电音教父,是演讲赛全国总冠军,毫无疑问,他是人生赢家。他曾经每天五点半起床学习、晨跑半个小时、晚上加班两小时……你们以为这是个励志的故事,但其实不然,没多久他就坚持不下去了,长期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他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差,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焦头烂额、恶性循环。他的父亲问他:你每天究竟在忙什么?
他开始停下来,用所学的心理学对照自己的行动,发现仅靠一厢情愿的勤奋和所谓的意志力,不仅过程很痛苦,而且根本无法长期坚持。他用心理学理论去研究自己的行动清单,分析背后的心理动机,总结行动过程的规律和方法,再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最终摸索出一套更为有效轻松的方法——将行动培养成习惯。渐渐地,他不再被计划束缚,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与成就,他说:当你掌握了行动背后的规律和方法时,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一步步实现目标。
他的名字叫刘轩,他的父亲叫刘墉。
今天开始,我和各位好友将一起开启打卡,我喜欢这个口号“自律每一天”,我的目标是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个小时用于冥想和学习,而我的第一阶段学习目标就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刘轩的课程精华,从七个有效的心理习惯入手——主动进步、断舍离、防止懒惰、增强意志力、高度专注、自我驱动、规划目标……这也许不是具体的某个行为习惯,但如果培养了心理习惯,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行动,让自己尝试从根本上反转自己的生活状态乃至人生状态。
这个课程总共有30节视频课,一起学习积极心理课,重新发现自己,活出想要的未来。我期待自己的学习,也希望你们期待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