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书架时,发觉有几本前两年买的书都没怎么翻过,甚至还有一本没有拆封。
自我反思,买的这些书大多为他人推荐。结果买到家里读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书根本不适合自己。读不了几页,就发现兴趣全无。还有一些书,尽管读完了,却发现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甚至脑子更乱了。
我们想要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认知,往往会从阅读开始,那如何做到高效的阅读呢?本书从选书、阅读目标以及如何读三个方面给了大家一些建议:
一.读书要先学会选书。
我们通常喜欢向厉害的人索要书单,但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先向自己提问: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买的书不贴合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陷入为读而读的境地。而读书之后,若是能立即解决自己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就很容易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好处,这会激励我们继续读下去。所以书单可以参考,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
另外,要选择那些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若是一本书读起来太难,就不会有什么兴趣。即便是硬着头皮读,因为它和我们之间存在的信息缺口。强行去读,自己会很痛苦,而且阅读兴趣也会很容易消磨掉。选书时,尽可能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匹配。
如果一本书选得好,记得留心这本书里边作者多次提到的书。往往顺着这些信息,你能继续发现好书。
今年,通过听有声书,也发现了不少自己喜欢的。这时候再果断买起,也避免了一些盲目性。
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我们常说吃进的东西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如果不分好坏见书就读,可能会读出一身病,这样的读书还不如不读。所以要多关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
二.阅读是为了改变。
我们常犯一个错误,一本书读完,就算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实践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我们的阅读,常停留在表面。读时,觉得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一段时间之后,所有的痕迹全无。真正读好一本书,需要花费数倍阅读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的多。
阅读仅仅是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所以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读书慢不要紧,即使一个月只能读一本书,但能读透、读通,产生巨大的改变,那也比三天读一本要强很多。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消失。比如,看过一本书后,好多内容不记得。这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自己,并让自己发生改变,这本书就没白读。所以面对海量信息,我们勿需焦虑。
三.高阶读书法。
前两条只是帮我们跳出了一些误区,如果想继续晋级,不妨注意接下来两个建议。
第一个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一定要留意并记下来。产生关联说明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还可能会创造新知识,这正是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
第二是读写不分家。阅读后,若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所学知识,甚至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会变得非常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