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时代的世界,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幼稚的善恶观、好坏观,有自己幼稚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衡量时间的尺度。在童年时代,一天好比一年,而一年则长似一辈子。当你断定这是一些幼稚的东西时,绝不能忘记,你的学生明天就不再是儿童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814页)
感悟: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从教时间久了,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即有时候总会“倚老卖老”,总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家长也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们。但是其实不然,越是学生年级往高进展,我们身处高年级段的老师和家长,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以为“自己所想的,学生就应该这样想;自己认为是这样的,学生就应该认为是这样!”否则,就认为学生是“逆反”“不懂事”“不听话”,从而大发雷霆,直至闹得不可收拾!所以才导致师生不和与亲子矛盾加剧,最终也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由于认识不到位,处理不妥当而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从而以悲剧形式结束了孩子的成长历史与老师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不该啊!
大家都知道,育人是一个系统漫长过程,需要我们承担孩子不同发展期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同向发力,必须对孩子成长的“起点→昨天→今天→明天”全过程每一个环节了如指掌,全过程衔接,全学段贯通式培养,而且特别是义务教育段犹为重要,必须学着“蹲下身子”去从孩子们的角度去发现属于他们的世界,认识他们、陪伴他们、引导他们在属于他们的世界是健康快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而绝不是“阎席山的铁路——各管一段!”由于缺乏过渡学段的衔接而人为的割裂教育不同阶段。
先生曰:“儿童时代的世界,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幼稚的善恶观、好坏观,有自己幼稚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衡量时间的尺度。”试想,我们小学、初中老师与家长中能有多少人能克服“浮躁与功利”去静心去探寻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的“特殊世界”?高中更不敢奢望,结果不言而喻,不然得话为什么于漪、魏书生、李希贵、朱永新、李镇西、窦桂梅……这样的教育名师少之又少呢?
而且孩子成长如同庄稼之于农业时令,若是错过了特殊时期该做特殊事,那就会像庄稼误了农时一样,从而无法按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所以在育人的特殊阶段,特别是初期、前期,必须要拉长观察时空、俯下自己身子、发现孩子特点与秘密、与家长同心同向,去研究每个孩子,记住属他们的独特成长记忆,丰富我们的教育故事,为孩们保存美的的成长记忆,助力他们全过程健康发展!正如先生所言“在童年时代,一天好比一年,而一年则长似一辈子。当你断定这是一些幼稚的东西时,绝不能忘记,你的学生明天就不再是儿童了。”作为中学教育名家的老师李希贵在“北大未来教育论坛”上,诠释学前“绘本”的意义,正是最好的佐证!
也许,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