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习得性无助

        这周看完了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书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期望,但整本书中有一半的篇幅在介绍什么是习得性无助,然后从各种实验案例告诉我们乐观的有效性,再到具体的ABC方法。

      乐观到现在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存在了,常与积极关联在一起,无论是自身还是周围都在强调乐观的重要性,并时长给予积极的暗示。然而在看这些概念和一个个案例时,我想的是——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在加速促成了他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习得性无助。 

        对习得性无助的判断是基于个体在遇事时的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习得性无助的人对于结果现象的解读被概括为三个特征词: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书中的方法其实是“自救”,在陷入负向的结论和观点时,用反驳自己的方式将自己从认知局限中解救出来,直至变成一种自然的思考习惯,这样至少会两面都看一看。这让我想到了团队讨论的一种方法——六顶思考帽(每一个颜色的帽子都设定了思考模式,你戴上什么颜色的帽子就得用对应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并输出观点)。

        思维模式跟认知息息相关,不同的思考方式都是一种让自己脱离思维惯性的机会。书中的方法其实不难,难的是自我纠正十分依赖困在其中的人的“思维”行动力,道理都懂做不出、做不好、做不到的大有人在。如果对自己下手那么难,是不是从对待他人开始会容易一些,而当一个环境里陆续有更多的人这么做了之后,习得性无助的生存空间是不是会逐渐减少呢?

        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个观点或者叫做原则蹦出来“打架”——职场教会我们内归因,这也是我在面试和管理时的一个参考评估标准,如果候选人只说外部原因分析不出自身的问题,一定会被我淘汰。问题都是他人的我很好,这样的人我特别担心对方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环境内的外归因会滋长指责的氛围。但书中作者的那些乐观者的案例,帮助我纠正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标准。  内归因的分析角度如果不对,长此以往有可能把自己带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的。在给他人反馈时,哪些话是容易让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咒语”?例如评价一个人时常将原因归结与性格,“因为我的性格….”,“她的个性注定了…..”,而一旦接收信息的人认定性格是基本不会改变的情况下,相当于给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可能性“判了死刑”。而小范围内是如何形成习得性无助的状态的?据我观察,如果一个人长期未得到正向的鼓励或肯定,大概率就是放弃了,就跟习得性无助的那些实验一样,将实验中的点击更换为生活的中打压式绝对化的否定,通过这种反馈模式的持续训练,被实验者就不会再尝试,如果对一片人都是这样的方式,再结合从众心理,这个环境内就会乌云遮蔽,如果团队内是这样的组合可能连解决问题都事倍功半,又如何去创造和突破呢。 

      我们的于他人的重要性可能超过自己的想象,越是在意你的人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的杀伤力就越大,而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友好,对在意自己的人少了修饰。无论你是否在意对方,劝你善良,从今天开始谨言慎行,为了让更多人心怀美好,让我们澄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两天写了一篇《亲爱的,其实你不必如此焦虑》给毕业生们看,自觉写得不够深入到位,未能缓释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于是再...
    禾日君阅读 988评论 0 1
  • 《心智模式》一书的作者乔尔·巴克把无助和无望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反馈环路。无助让人丧失希望,而无望则变成自证预言,...
    hackrf阅读 786评论 0 1
  •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只是在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没有完全明白,今天看一本书《真实的幸福》里面提到了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才知...
    晨光160913阅读 1,364评论 4 19
  •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王菲这句经典的歌词,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
    小其其123阅读 1,083评论 0 0
  • 当人们不断暴露在似乎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时,他们会感到无助。让我们找出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现代临床...
    哲知小明阅读 1,83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