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09:“仁者无敌”的基础表达式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客观来讲,孟子不是第一个意识到关键美德“仁”的第一人,也不是第一个意识到仁可以“天下无敌”的第一人。这两个专利都被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给占据了。孔子在各种场合提到“仁”,专门讲“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后来,孟子对之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
孟子讲的“仁者无敌”有两种基本的表达式。基本表达式的底层逻辑仍然源自孔子。
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年子贡问老师,如果有人能够对穷苦民众尽心广泛施与和救济,这样的人算得上“仁人”吗?子贡是出了名的交易专家,很有一套通过交易获利的手段。跟着一位天天讲“仁”的老师,总要想办法将自己的特长兑换点老师讲的“仁”。如果能把挣来的钱用来对穷苦民众尽心广泛施与和救济,算不算老师讲的“仁”呢?孔子最喜欢这样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孔子告诉他,这岂止是“仁”,几乎就是“圣贤”了,尧舜尚且不能完全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孔子对子贡所讲行为的概括。
孟子接过这一棒,直接用来点化诸侯王如何经营民心,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仁者无敌”成立的关键。孟子的原话是“所欲与之聚之”——民众想要得到的多给予他们并且为之做好充分的积淀。说白了,就是子贡所希望干的那个活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一个“货殖”者尚且有这样的见识和能耐,一个诸侯王更加有这样的便利。“仁”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这个意思。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孔子的角度看,这句话仍然是在为子贡答疑解惑时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时子贡想找一句话作为座右铭,终身对照实行。于是便向老师求这句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赐给他的便是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对之也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将这句话拓展成了“所恶勿施”,非但自己不希望接受的不能施于人,他人难以接受的,也不能施于人。放到具体的背景下就是做诸侯王的,要以民心为邦国的根本,非但自己不希望接受的不能强加给民众,民众本身所深恶痛绝的,尤其不能强加给他们。
“仁”如果有个对立面的话,那便是“不仁”。诸侯王中的仁者信奉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究的是“以百姓心为心”,于是,他们因为赢得民心从而赢得民众的支持。反之,那些不仁的诸侯王,只看到自己的心,完全忽略百姓的心,不把百姓的诉求当回事,当然也就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用孟子的话讲,就像为深潭把鱼赶来的是水獭,为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一样,为商汤、周武把百姓赶来的就是桀和纣。
孟子所讲的“所恶勿施”,还有一层意思,那便是一旦施恶,便是远离“仁”,“仁”的功效便大打折扣。一个诸侯王,施行仁政便需终生志于行仁。“七年之病”必得由“三年之艾”来去根。远离“仁”的病,必得由长期的仁政积累来去根。
不能行仁,不能志于仁,必然“终身忧辱”。《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伤堪忧,德伤蒙羞。不能行仁,不能志于仁,难免身受损、德受伤。
长期在水中浸淫不上岸,早晚难逃溺亡的噩运。长期在“不仁”的个人欲望世界里浸淫不关注“仁德”的修养,最终必然让亡国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