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山野与心灵间点亮的教育之光

      今天中午吃饭时,与一位青年教师闲聊。他说起这几年事务越来越多,老师也越来越累,几乎找不到教育的幸福感了。听完后,让我顿时心生感慨,回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1

      我是2009年9月参加工作的,当年被分配到离县城一百多里远的一个偏远乡镇的村级小学任教。那时离家很远,每周回家一次,条件也非常艰苦,外面下大雨大雪,我们宿舍也得小雨小雪。

      但回想起来,艰苦的日子里却充满了悠闲与自在。早上7点半上课,下午没有课后服务,4点10分就放学了。我总记得,清晨我会早起跑步,到离学校七八里路的孩子们所在的村庄,他们会排好队,跟我一起漫山遍野地走着、聊着,一路到学校。

      下午放学后我们也没什么琐事,就去丘陵上抓野鸡,去水库河里抓鱼、摸虾、捉蟹。那种抓瞎玩耍的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晚上的时候,孩子们很多是留守儿童,都恋恋不舍地不愿离开,在我们的宿舍里一待就待到晚上七八点,我们也带他们漫山遍野地跑。

      回想那六年时光,我和孩子们就像野草一样,在这片天地里疯狂地、自由自在地生长。没有太多别的事情,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放在教学和孩子们身上。我们之间产生更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链接。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和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支撑我直到今天,依然对教育充满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最初源泉。

        那时的教育非常纯粹,也让我们极易找到幸福感。因为我们眼中全是孩子,孩子们眼中也全是我们。在与他们交流的每一刻,满眼看到的都是欣喜、成长与快乐。这六年时光,让我从一开始对教育的迷茫与忐忑,慢慢转变为从心底、从灵魂深处,生发出一种坚定的肯定与热爱。我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做一名老师,做一名能影响和温暖孩子一生的老师。

                          2   

      青年教师听我讲述时,也充满了感叹。他没有经历过,想不到当年的教育竟能如此纯粹、干净、清静、自在且无忧无虑。这让我想到,教育的大环境能否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对于孩子和老师的幸福感都至关重要。

      然而这些年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各种方针政策的落地,虽然整体上推动了国家教育的进步和提升,但越来越多的非教学事务,也逐渐成了学校工作的一部分。

      上级有各式各样的政策和通知,最终落实的最小单位就是我们的班主任。班主任需要填各种表格、统计各种信息、完成各种临时的繁杂任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安排班主任时,许多青年教师不愿承担的原因。如果班主任工作纯粹是与孩子们沟通交流、陪伴成长,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乐意做的。

        但如今的班主任,除了这些繁杂事务,还要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协调与家长的关系,更多的是要随时随地紧绷的安全弦,让老师都疲惫不堪。

        同时在信息化的影响下,更多孩子成了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时比老师还强。他们未必服从老师的管理,甚至可能因觉得老师思想守旧而心生轻视。各种矛盾与压力交织,让如今的老师越来越难以找到教育的幸福感。

                                3

        说实话,这几年我也感到越来越累。无论是工作任务,还是教学、安全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和要求。我们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不可避免地消耗了我们原本投向教育和孩子的热情。

      这是整个社会层面铺开的现象,整个大环境正让教育在忙碌中慢慢走向疲惫。这种疲惫感,正蔓延到教师精神和身体上,也蔓延到我们的家庭和孩子身上。

        前两天听张文质老师的讲座,他提到:现在社会对家长、孩子和老师的要求标准都在不断提高,但在具体的人性化政策等方面,并未能配套地跟上这些高要求。于是,各方都产生了许多焦虑和矛盾:老师焦虑孩子成绩考不好,孩子焦虑考不好会遭到老师和父母的“双重打击”,家长焦虑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在这种焦虑的蔓延中,孩子们也开始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千世界中的沧海一粟,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颗颗螺丝钉,很难凭一己之力改变大的教育环境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全方位影响。

    所以若想寻找教育的幸福,我们不该只向外索取。外部的繁杂工作和生活,只会加深教育的倦怠,徒增抱怨。真正的幸福,唯有向内寻求。

      其实找到教育的幸福感也很简单——回归自己的教育初心与本心。抛开所有外部环境影响,教育最纯粹的就是与孩子的生命产生链接。在这链接中,用我们的真心、爱心与宽容,去尊重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成长规律。于是我们便能在与他们的相处中,看见生命成长的美好与璀璨,从而重获幸福。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阅读中不断开阔心胸与视野,提升对教育的认知与思维,学会用更深远的目光看待教育。

      教育的幸福本就蕴藏于我们内心深处,植根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肯定与完整。唯有向内求,我们才能真正走上一条自我成长、自我幸福、并汇聚向上力量的教育信仰之路,从而影响并温暖更多孩子的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