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了解三国主要是通过一本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以「三国」作为题材的各种影视作品、游戏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男女老少津津乐道。
我们所熟知的内容无非就是拥汉贬曹,宣扬忠义,神化了一大批人物比如刘备仁义布于四海,关羽忠肝义胆,代表着智慧的象征的诸葛亮……这些也渐渐成为了我们的共识!
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看一看中国史学界泰斗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三国史话》,这是一颠覆我们对三国传统认知的书,用事实告诉你一个道理,过去你以为的都是对的实际上都是错的,过去你所相信的以为是真的实际上都是虚假的。
《三国演义》高抬的是刘备、关羽、诸葛亮这一类人物,对于像曹操、袁绍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却被淡化,甚至被负面化,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真实的历史情况应该是什么样的?
1、后世皆错看了曹操
曹操,字孟德。后世人称“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是许多人对曹操的一致评价。
在吕思勉先生看来,曹操是一位“绝代英雄”,《三国史话》一书中专门有一章就是——为魏武帝辩诬。
汉室不可兴复,这已经是当时很多人的共识,很多人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件事情即使曹操不做,孙权刘备等人一但有机会也会去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自始至终保持着君臣之节,不得不是哦是一种美德。
后来通过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使民众免受战乱之苦,算得上是当时的救世主。
而且曹操任人唯贤,在用人上比当时任何一个更加有胸怀和度量。
曹操,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出身低微,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从社会底层慢慢成长起来,突破阶层,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对抗世家大族,救万民于水火……如此种种,曹操不是英雄,谁是英雄?
如果按照现在的话说,那么我们都欠曹操一个“对不起”!
2、刘备并非是“仁德”的代名词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仁德的代名词,比如放走徐庶、三让徐州等故事都将刘备的仁义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而实际上他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夺取益州的手段上。
当时的刘备暂时借住荆州之地,北方已经被曹操统一,西凉有马超张随,汉中有张鲁,东南有孙权,这大概就是当时的天下形式。刘备是如何夺取益州的呢?实际上是刘璋把他请进去的,因为曹操打算南下夺取汉中,刘璋一想,如果汉中被曹操拿下了,益州也岌岌可危,想到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就把刘备请过来帮忙,没想到请刘备容易,送刘备难,刘备来了之后就设计将刘璋赶下台,也就在此时曹操果断拿下了汉中,于是刘备就得独自面对曹操。
如果当时的刘备先帮刘璋拿下汉中,日后北上就可以不用关羽从荆州出兵,直接从汉中北伐,关羽也就不会败走麦城,历史也就将会被改写。
对于日后的夷陵之战虽说刘备是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毕竟这是在关羽死后一年半才发动的战争,一方面是因为打不过北方的曹操,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刘备用非正当的手段夺取了益州,所以蜀汉政权分为荆州和一周两派,攻打东吴也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根据地——荆州,没想到却落败了!
3、孙权是三国鼎立的关键的人物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关孙权这个人物大家都以为它是一个不思进取,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人,顶多是一个配角而已。
而实际上,孙权是促成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在赤壁之战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是周瑜代表东吴在前面冲锋陷阵,而更加重要的是孙权当时力排众议,支持周瑜,主张对抗曹操,才有三分天下的局势。
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的曹操南下有二十万大军,而孙刘相加不过五万人,实力悬殊这么大并非仅仅靠诸葛亮舌战群儒或者周瑜和鲁肃极劝说就能决定的。
所以后世辛弃疾在词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其中还有很多颠覆我们过去认知的内容,这些内容和结论的得出不是简单地判断和分析,而是认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多方论证之后提出的设想,告诉你一个全新的三国。
或许当我们看这本书的时候,所谓历史的真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尽管我们可能依旧相信曹操是把“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我”的奸雄,至少我们要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把别人给出的结论自己在了解资料和事实之后自己动脑推演一遍,看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漏洞,进而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结论。
历史尚可以捏造,更何况我们通过网络或者他人口舌道听途说的消息。因此,想要在当代社会好好地生活,没一点独立思考能力真不行,要不然被人卖了,还开开心心地帮别人数钱。
总而言之,《三国史话》就是一本可以帮助你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好书,强烈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