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都是女生里面比较能吃的一枚,看身形就知道,曾经试过在泰国一人吃掉四人餐。当能吃的我协同两枚18岁少年来到日本,正式的发现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吃,不,饱。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贵:基本走进一家餐厅,都是40-50人民币一个菜,不包括刺身,不包括怀石料理,常规价格是60-100元人民币一个菜,跟国内一线城市差不多,没有硬菜,两位少年不爱吃鱼,结果肉更贵。
另一个原因是少:价格差不多情况下份量只有南方一个菜的四分之一,北方的脸盆大的猪肉炖粉条,在这边是40个人的宴会餐份量。想要满足感就得用四倍价格取得,少年们是拒绝的,在学校节俭惯了,就乖乖点一份试一下味道,结果是:吃不饱。
于是此行有了每天便利店一逛的习惯。30元人民币的面饭便当,或者12元左右的饭团三文治,还有15元左右的酸奶,18元左右的哈根达斯雪糕成了优选,对了,还有6元的依云矿泉水,还有特别好喝的明治牛奶。任何一家便利店都被大家称为最优便利店,食物味道真心不错。
追究这么贵的原因,遵循匠人精神,食物品质特别好,量产自然就少,严格的食物溯源,造假机会也很少,少的出产高的安全的品质带来高的价格,无可厚非。
突然想到了中国,如果我们国家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做,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会是一场灾难。
在88年前的记忆里,食物品质一样很好,可是,也经常吃不饱,在父母双职工家里人口简单的我家如此,很多家庭会比我们更凄惨,更何况一个庞大的国家,喂饱国民担保大家有饭吃就已经是第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
没有水稻杂交的袁先生,没有各种实验增加量产的科学家,以我们不太有钱的家底,靠买还是不行的。量产的增加没有牺牲?别傻了,凡事都有代价,代价是牺牲了味道,所以今天形容美食是: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菜有菜味。
这样的牺牲换来了基本没有挨饿的人,每个人都有衣服穿。现在的致穷大多数因为病,在身边基本没有听到谁因为没有饭吃饿死的,这样的结果对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已经做的特别好。
的确现在我们会吐槽国内食物如何如何如何,可是份量多种类多选择多且便宜是不争的事实,那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解决温饱后的追求美好品质,用最贵的价格选择最好的就好,国内一样找得到品质很好的食物,只要你愿意付出更贵的金钱。
不过,如果想要长寿,估计要好好学习日本了。吃不饱文化孕育了最长寿的国民,也完美的证明,我们的身体并不需要太多的食物与营养,比现在的食量减少二分之一,反而更好,吃不饱,很多时候是因为欲望而不是身体。
只是,现在的我们,乐趣还是在对美食的欲望与追求,等有一天,我把这种追求转化为对名牌的追求,估计会瘦下来,欲望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