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angSiR说事-23.08.09.】
对我来说,暑假是最佳的读书时刻。年年如此,今年也一样。
目光所及之处,是书房一侧书架上的那本《城堡》。这本书最早是在当年的大学课堂里读过,但当时对其内涵不甚了解。唯一印象深刻的,便是对其作者卡夫卡的那种“跳跃式的表现主义”手法记忆深刻。所以这一次,应该算是“再读”《城堡》了。
最初对“城堡”的印象,来自于欧洲中世纪城堡的那种古老而庄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令人感到“神圣”的同时又带着强烈“压抑”意味的地方,亦是某种特定事物或形象的象征。在卡夫卡的这部作品中,“城堡”却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给我带来了许多困惑与思考。
《城堡》主要讲述了一个叫K的“土地测量员”来到了某个小镇,他渴望进入城堡并成为城堡的工作人员。但是,尽管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始终未能得到进入城堡的许可……整部小说几乎没有关于“城堡”的过多描述,而是将文本的主体放在“通过K与村民、官员们的互动来展示出城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个层面上。
很显然,关于城堡的具体情况,卡夫卡似乎并不打算告诉我们太多。我们只能通过小说中村民、官员等的口述和传闻,来了解关于城堡的一些情况。但即使这样,至少我仍无法真正理解“城堡”究竟代表着什么。或许,城堡只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求和追求,而它的存在与否,其实并没有太重要。
读完《城堡》,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无力感。一开始,我就被城堡这个神秘的存在所吸引。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我越发地感受到了与“城堡”之间的距离和隔阂。不仅K无法进入城堡,连村民们也与城堡保持着一种距离。而我与城堡之间,“距离感”就更加的显而易见了。而这种“距离”,在读者的心理上似乎产生出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城堡”变成了一种永远遥不可及的存在,虽然它在表面上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力量和威严的感觉,但实际上却是虚幻而荒诞的。
正是这种虚幻和荒诞,使《城堡》成为一部令人发人深省的作品。我们也许都曾渴望过拥有类似于“城堡”那样凝重的力量与厚实的地位。但如果真的得到了这些之后,我们却又会发现那并非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求的。
在小说中,K为了进入城堡不懈努力,却始终受到了无数的阻碍和打击,最终功败垂成。这倒是给我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或许并不一定最适合我们”。所以我们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应该慎重地对待我们的“期望值”,而不应该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上。否则的话,就算“穷其一生”,也必将“一事无成”。
而关于“卡夫卡的文风”,一直以来都以“幽默而荒诞”著称,《城堡》也并不例外。在整个故事中,卡夫卡以夸张和荒诞的情节为主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夸张的对话,令读者捧腹。正是这种幽默的处理方式,使得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长久地保持一种愉悦轻松的心情。
总体上说,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深意的作品。围绕一座虚无的“城堡”,组织起一场荒诞莫名的故事情节,卡夫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理解和拥有真正的城堡,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或许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我们会发现,“城堡”早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