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头疼有多种方法,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症状为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遇风受寒时头痛加重,常伴有恶风畏寒。治法为疏风散寒止痛。常用方剂是川芎茶调散,其中川芎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羌活、白芷、细辛等药可疏风散寒,薄荷能清利头目。
风热头痛:表现为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治法是疏风清热和络。银翘散加减较为常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荆芥穗等疏风散热,还可加入菊花、蔓荆子等增强清利头目之力。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治疗以祛风胜湿通窍为主。羌活胜湿汤是代表方剂,羌活、独活祛风除湿,藁本、防风、蔓荆子等药协助散风祛湿止痛。
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是常用方剂,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血虚头痛: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治疗以养血滋阴,和络止痛为原则。加味四物汤较为合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可加入蔓荆子、菊花等药引药上行,清利头目。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治法是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是经典方剂,半夏、白术燥湿化痰,天麻化痰息风,茯苓健脾渗湿,橘红理气化痰。
肾虚头痛: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治疗以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为主。大补元煎是常用方,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杜仲补肾强腰。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是代表方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老葱等通窍醒脑。
中成药治疗
正天丸:适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多种头痛。其成分包括钩藤、白芍、川芎等,有疏风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
川芎茶调丸: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对风寒头痛效果尤佳。能疏风止痛,其药物组成以川芎等祛风止痛药为主。
二、针灸治疗
选穴原则
根据头痛的部位进行选穴,即 “经络辩证”。如阳明头痛(前额痛)常选用合谷、内庭等穴位;少阳头痛(偏头痛)选取外关、足临泣等穴位;太阳头痛(后头痛)选择天柱、后溪等穴位;厥阴头痛(头顶痛)用太冲、百会等穴位。
针法操作
一般采用毫针针刺,得气后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补泻手法。例如,对于实证头痛(如肝阳头痛、瘀血头痛等)可采用泻法,快速捻转提插,以加强针感,使气血通畅,缓解头痛;对于虚证头痛(如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则采用补法,如缓慢提插捻转,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达到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目的。还可以在针柄上插上艾绒进行温针灸,增强温通经络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风寒头痛等。
三、推拿按摩
头部按摩
用双手拇指指腹从眉间向两侧推抹,再从太阳穴向上推至头顶部,反复操作多次。这种按摩可以放松头部肌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
穴位按摩
按摩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风池穴,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宜,可以起到疏风解表、醒脑开窍等作用,对于各种头痛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还可以按摩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用手指点按或揉按,能够提升阳气、醒脑安神,对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等引起的头痛有帮助。
四、拔罐治疗
部位选择
可以在疼痛局部(如太阳穴周围、后颈部等)或相关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拔罐。对于风寒头痛,在大椎穴及其周围拔罐,能够起到祛风散寒的作用。
罐法操作
可采用留罐法,即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并保持一定时间,一般 10 - 15 分钟。也可以根据病情采用闪罐法(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或走罐法(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润滑油,在皮肤上往返移动),走罐法对于缓解肌肉紧张引起的头痛效果较好。
中医治疗头疼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和个体化治疗。如果头疼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先就医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哪些中药药材可以缓解头疼?
中医针灸治疗头疼的原理是什么?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治疗头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