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可能,每一个游戏我都会创建两个账号,一个用来探路,一个用来升级,说也奇怪,似乎这种备用的方式去先一步试探过程然后让正主能够走得通畅成为了大多数人正常生活中的选择,我们越来越畏惧那条“没有走过的路”,宁愿平凡到死,也不肯行差就错一步。毕竟,连游戏里重新申请账号都让人烦躁,何况人生呢。
“世界未曾实现的另一种可能”,我习惯把布莱克·克劳奇构想出的旅程这样称呼,因为我也不止一次想象过这种平行世界的存在。你的每一次抉择都会将世界分隔成为两个甚至数个不同的时空,他们彼此互无交集,却又的确都是同一个“我”,现实与虚幻之间偶有一天重叠了,这里的你和另一个你交错生长。一台穿越平行世界的装置“箱体”,这就是布莱克·克劳奇的世界。
关于平行时空的理论和故事我们并不少听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哆啦A梦新魔界大冒险和终结者,前者是将当下的任何进程都归因于你在此之前每一步行为,哪怕穿梭时空改变过去,而你的生活依旧是被注定的;后者呢,改变了过去,就会抹杀掉现在,同样的故事还有《黑衣人3》。而《人生复本》跟两者又都有区分,其实我更喜欢这种设定,因为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值得重视之处,每一种存在都有其合乎情理的魅力。
故事前半段的恶作剧滋味,我只在楚门的故事里感受过,“一个和你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取代了你,进入了你的生活,而你则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记忆中”,有些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就像是好友瑞安猜测的“他得了脑瘤”,可他比楚门更绝望的,是他明知这个世界的不合理却无法改变,真相之于人生来说,也许并不永远都是正确的。
布莱克·克劳奇坦言自己为故事构思了三条线:薛定谔的猫、自己的自己的会面、以及迷失在时空中。而我更在意的是主角贾森起初慌张落魄后的“孤独感”,我很爱在文学作品里看人性的初始,比如亲情、比如爱、比如喜悦、比如孤独,这是很难与人分享的“独本”。人作为灵智生物最有趣的地方便在于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哪怕是同一个自己也无法体会到另一个“我”的心中所想,因为惯性、理智、学识都在,但感性迸发那一刻的千头万绪才是最让人难以揣摩的东西。
什么是孤独呢?贾森看到了不同时空中的无数个自己,也在城市里重新遇见当初让他坚定选择的丹妮拉,异时异地甚至另一个空间,贾森想要述说衷肠,却得不来回应,即使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她,可那段共同的记忆不在了,也就不是她了。所以我才渐渐明白文章中偶尔出现的加黑字体代表着什么,贾森不断重复着“我的”,这是重点标准给自己看的信念,我要的只是我的那个,其余更好的,我都不喜欢。
爱情还是事业?贾森面对的,并不是源头上的这一道选择题,手起刀落的决绝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每个人都会后悔,所以我们上下求索,渴求无所不能。可得到爱情的贾森在妻子的认识里“已经记不清多久没有涌上来这样的激情”,哪怕是他时时刻刻记挂着的“家”在未曾失去的时候也没有如此珍惜过。
这才是最大的道理,在亿万时空中依旧珍惜当下,哪怕遇见无数个的你,哪怕所有景色物是人非,我只喜欢你。
比起英文原名《Dark Matter》,我爱极了这次的中文译名,满是量子物理的严谨口气实在不如让我们聊一聊人生的复制。常爱听的老歌中有两句记忆深刻,一则是“如果没有遇见你 我将会是在哪里”,人生的最大不同便是有没有你的出现,天差地别;二则是“从前 现在 过去了再不来”,猴子在城下看着至尊宝表白,大手一挥卷起了风沙,如果没有遇见你,那就让另一个时空的我好好待你。
无论是《彗星来的那一夜》,还是《命运石之门》,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都在向我们展示人类总是无法放下的那个幻想: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们想要怎样的现在。不论是世界线还是平行宇宙,不同的理论总给人以相似的憧憬。剥去华丽的外衣,所有的幻想指向同一个内核: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你愿意抛下什么,又希冀换取什么?
回家会是好事。我想把煤气壁炉的火点燃。以前从未在万圣节之前升火,但今晚冷得不像秋天,在这风里走上一公里之后,我只想端着一杯酒,陪丹妮拉和査理坐在火边。
街道从高架电车轨道下方切过。我从生锈的铁道底下穿越。
对我来说,电车比建筑群的天际线更能代表芝加哥。
这是回家路程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因为最暗也最静。
“只要家人与我同在,我已准备好面对一切。”我喜欢这个结尾,幻想之外实实在在的温情。这是他的牧濑红莉栖,这是他最看重的东西。而对其他正在或曾经有过相似幻想的人呢?不管是金钱、权势、爱情、家庭抑或是其他任何(合乎良知)的东西的追求,都是值得尊敬和支持的。
问题仅仅是,请时刻谨记你最看重的东西并做好取舍。忽而发现又回到了那个略显庸俗乏味的主题: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单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后悔”这种情绪真是无用。嘿,不要再想着那些“本该”的事情,赶紧去找到你的牧濑红莉栖吧,奔跑着去找,并且记得不要弄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