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我的话,是初中狗的质疑,矛头所指她老妈。
放假第一天,两人就在午饭桌上吵起来了。一方说,好不容易等到个假,还要去连上4个小时的课。不去。另一方苦口婆心劝导,国庆节前最后一次课了,坚持一下,放3天假呢。初始两人还理性“交涉”,逐渐音域变窄,音量交替升高,最后滑向可预测的尾声:叫喊,流泪。互不相让。我躲进厨房,默默研究洗碗、洗盘、洗锅等系列厨房用具洗涤流程,操作规范,并专心细致实施。两耳不闻厨房外事,一心专注锅碗瓢盆。
按照可借鉴的经验,雨过天晴得历时半天,但偃旗息鼓绝对超不过半小时。虽说半小时后已经是上课的点,但剩下的课堂时间还是占了大头不是?于是乎,我换好衣服,整理毕课本材料,点头哈腰去了“老大”的书房,请示道:老大,给个面子,咬咬牙把今天的课上了?老大在一边抽噎,一边赶着做作业。不理。我碎步上前,递上冷饮、甜食,重复道,咋样?给老汉个面子噻。老大扭捏了几秒,喝令我出门等。
或许是被刚才的吵闹搞昏了头,我把手机导航打开时没看看具体的线路,直接跟着导航音就开拔了。右转,左转,上高架桥,下高架,就应该直接抵达目的地。未曾想,车近高架桥,恰遇封桥限流。乖乖,上不去,又退不回。只好在桥下密集的红绿灯间龟速前进,准备左转调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20分钟后掉头回到高架桥的起坡处,高架桥却解封了。好吧。这能跟谁说道呢。但我再不敢上去了,老老实实走环线吧。
一路上老婆的指令不断,不是埋怨我脑壳不够用,出发时不搞清楚路况,就是说我对孩子缺少关心,连娃儿在哪上课都不清楚。嗨嗨,管她呢。我左耳进右耳出。老婆带娃不易,且让她发泄一下憋闷吧。
半个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又过了半个小时,老婆却坐地铁赶了过来。她说我笨,啥都指望不上。你还是回家去吧。她坐进停在树下的车里,满脸嫌弃地挥挥手。
有个叫卢克文的大V两年前搬来了成都。他最近写了篇帖子,比较了一下成都人和深圳人的方方面面。但不知为啥,文章发出来后不久又删了。今天刷手机,见一个网友发了文章的贴图。其实,把成都人,或者说把四川与其省区比较的文章比比皆是。卢克文的文章虽然内容丰富,文笔有趣,但也没比较出啥新奇的观点。我倒是希望他啥时能用心调研、收集一下成都与其他省市的上学孩子学习、升学等方面的内卷情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说法对于人的性格形成而言,确有可信之处。成都人生性乐观,闲散,确有“小富即安”的心态。但成都的孩子们却并非如此。他们在学习上的付出绝不逊色于其他地方的孩子。他们甚至卷得更苦,一点没有成年人的放松心态。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学得比牛苦。这可真是孩子们的日常写照,一点没夸张。
有时我想,社会的进步后面包裹着多少复杂而难以言说的东西啊。人呢,要怎么做才算对得起不足百年的一生?不想背负太多的东西,不去想对得起对不起的问题,是不是也能直面前路,一笑而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