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出反应或者给予回应,无论是有关自己的还是有关他人的。做出反应和给予回应,我们可以用“反馈”这个词汇来概括。以下“反馈”即指作出反应和给予回应。
有些人给予自己或者他人的反馈,常常是伤害性的,比如,带来消极影响和结果,让人不愉快,感觉不舒服,怨气加重,更加沮丧、消极。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伤害性反馈,不管来自自己还是他人的,又不想受到伤害的话,不妨对这些伤害性反馈的来龙去脉做一些了解。了解了,也就理解了,理解了,可能就释怀了,或者选择慈悲地对待。至少不伤害自己。
一般来说,伤害性反馈来自于三种非理性的思维习惯和模式:
1、必须和应该
很多人评判人事物或者考虑问题,是以自己认定的“信念”为出发点,认识不到这世界上存在着与自己的信念不一样的各种可能性。具体表现就是,用“必须”、“应该”、“一定”这类的绝对化信念,由此推出各种绝对化的反馈。
特别常听到的反馈就是:你要是爱我,你就应该如何如何。
所以,如果对方的言行没有按照“你就应该”的样子进行,就会失望或者痛苦,甚至发生冲突。
解药:生活不是一个固定的剧场固定的剧本固定的台词,人生是如此丰富,生活也是多样的。应该考虑到各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2、以偏概全
有人这样,所有人都也是一样,
以己推人,将心比心,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但是,有时又容易形成“偏见”,看不到事情的多面性,人物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以偏概全的反馈。
天下乌鸦也许确实一般黑,但是再喜欢白天鹅,也要明白,还是有黑天鹅存在的,至少参考一下芭蕾舞剧《天鹅湖》。
3、担心害怕
在那些左右人类的力量面前,在那些决定世界的力量面前,个体的人确实是力量弱小的。我们有恐惧担心害怕,再正常不过了。可是,倒霉到底的,糟糕透顶的,一无是处一生的,还不至于是普遍规律。
保家卫国之外,遇到糟糕境遇,量力而行,保命第一。
然后,只要是不伤及危害性命,境遇再差也不会差不到地狱的程度。要想活,还是要坚持这个信念的。别担心害怕。办法真的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