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洼记忆:那个年代的下放知青
1963年,下洼队来了一批上海下放学生,他们分别是袁晓辉(女)、张兰平(女),王金山(男),冯维健(男)。四个下放学生,三个都是十几岁,就袁晓辉最大,二十多岁,听说是袁大头的后代。冯维健,家很有钱,而且是军属家,长得也白嫩,他母亲是上海某区干部,就这一个儿子,原本不愿到农村,上面要求他家要带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改造,不同意的话,就一天到晚弄个锣鼓队到他家门口敲。下放期间,他妈妈还来下洼看望过他。之后,冯维健妈妈找到关系,把冯维健弄去当兵,下洼就剩三个下放学生了。到最后只有袁晓辉迟迟没有离开,估计是家里没有什么关系,一直到后来政策来了,袁晓辉才走了。她回城后先是招工在布厂,后调到上海市嘉善路学校做体育老师。
下洼下放学生一开始来的时候是住在包立明家门口的生产队公屋。后来队里占用我们家的地方盖了三间草房子,也就是在今天的桑和银家老房子那里,作为下放学生居住使用。那时候后面还没有别的房子,只有孤零零的三间下放学生的草房子。八十年代初,这三间房子又给了新搬到下洼生活的王绵西居住,九十年代初,王绵西家在后面大旱田盖了三间瓦房,这里又被桑和银居住。
这些下放学生来的时候,对农村的生活一点也不熟悉,见到什么都害怕,不会栽秧,不会割麦,不会做饭,不会劳动,连许多农作物都不认识,闹出了许多笑话。他们到田中沟渠里面摸了许多的田螺,煮过以后装到口袋里当零食吃。芦咀有个下放学生小强(女),生产队给她玉米面烧稀饭吃,结果这个下放学生什么也不懂,还跟煮饭一样,用水淘,把玉米面都淘没了,坐地下就哭。
那时候规定下放学生不允许跟农村人谈恋爱,不允许跟农村人结婚。下洼人老实,或许也是因为桑家成份高,真的没有一个敢跟下放学生谈对象。那时候下洼有许多年轻人都没有对象,比如桑和珍、桑和雨、桑和堂、桑国庆、桑同庆、包立生等,但是就是不敢找下放学生谈恋爱。包咀人胆子大,不怕这个规定,就有几个找了下放学生结婚的。包咀下放学生小秦,在包咀红义校教书,这时包立连当兵回来,穷的一无所有,什么也不怕,居然跟小秦谈恋爱结婚了。后来上级还帮他们在光明小学门口开了一个小店,之后又举家搬到上海定居。
桑春庆(2025年6月3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