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应该学的东西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知识、技能和方法。
一些人要当科学家,在大学里虽然学了很多课程,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科学研究训练,更欠缺的是,他们没有得到过“发现问题”的训练。在科学研究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大学是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最好的时间,这不仅因为18-22岁的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非常好,可塑造性强,更关键的是大学生们时间最灵活。真到了工作时,一个人的时间很难完全由自己支配。如果一个大学生意识到他在大学四年里,所需要学习的东西远不止课堂上那点内容,他恐怕就不会荒废时间去打游戏,或者晚上经常到校门外的小摊上去吃小吃了。
在大学里要学什么呢?我觉得有四方面的技能和本领必须学习,或者说相应的习惯必须养成:
1. 付诸行动的习惯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正是因为爱说不爱做的人很多,这恰恰给了少数实践者成功的机会
谁也不是天生就能够做到“凡事付诸行动”的,这种习惯要靠长期培养,关于这一点以后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不过在这里我先把我的这个结论分享给你,就是要尽可能在大学养成这个习惯。我昨天讲大学生必须要有意识地参加社会活动,这是养成付诸行动这个好习惯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因为大学是年轻人可以主动做事情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因此课程的学习对这种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
2. 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信的目的,一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二是接受知识和信息,三是双向的沟通。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沟通,都是未来生活必要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生活和工作越方便,越容易成功。总的来说,中国人在表达和沟通上是弱项,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会。今天,很难想象缺乏这两种能力的人能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3. 表示友善和爱的能力
表达友善的能力非常重要,小到个人,大到国与国之间,都需要这种能力。比友善更进一步的是爱,既包括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包括爱慕、慈爱或者欣赏。不论是哪一种,人都需要懂得如何表达。
4. 总结、写作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很多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却不能把自己的意思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样的人很难把事情做得很深入,因为只有善于写作和记录,总结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或者某一次失败的教训,才能让自己做第二件事的时候站在第一次的基础之上,第三次站在第二次的基础之上,这样才有叠加效应,能不断前进。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第十次事情时,能够把前九次的细节记得一清二楚。因此,很多人做事情总是不断重复错误,很难获得叠加式的成功。对于理工科学生,我一直认为必须给他们开设写作课。而对于文科学生,我觉得必须给他们开设逻辑课,因为我们的媒体中有太多缺乏逻辑的文章,包括很多社论,前提和证据完全推不出结论。一个缺乏逻辑的论述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如果一个人讲话无法让人信服,他的生活能好到哪里去呢?
此外,还有很多能力需要培养,比如适当的组织能力,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等等。但是如果能够掌握上面四类基本能力,大学就没有白读。当然,有些能力和课程的学习是一致的,但是有些则需要在课外各种场合学习。在大学里需要学的东西特别多,学都学不完,但是它们都应该围绕“生活”二字。想到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学,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逛摊儿和打游戏呢?
好好努力,加油!珍惜时间,在大学期间打造最好的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证明自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