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167-171凡五年事
一、纪事
1.汉灵帝即位。公元168年十二月,桓帝去世。桓帝无子嗣,他的堂侄十二岁刘宏即位,即为汉灵帝。
2.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发生后,陈蕃多次上书,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劝谏,言辞激切,桓帝嫌他多嘴,以陈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职。陈蕃被免职后,朝臣震栗,再没有人敢向朝廷替党人求情。
东汉名士,时为太学生首领的贾彪感慨道:“吾不西行,大祸不解。”于是亲到雒阳,说服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等人,让他们出面营救党人。窦武同情士人,于次年即公元167年,上书求情。同时,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便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应该大赦天下。于是同年六月,大赦天下。党人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之后,陈蕃、窦武等人认为宦官干涉朝政,终是祸端。于是私下商议,趁日食的天象上书窦太后,要求革除宦官参政。但窦妙太后认为从汉元帝时就有宦官参政,,只同意处罚有罪的宦官,不同意惩处所有宦官。
九月辛亥日(九月初七),窦武轮到休假日,出宫回家。宦官偷出他的奏折,得知了士人的计划,因而连夜歃血共盟,发动政变。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年过八旬的陈蕃当日遇害。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等人假传诏令骗他。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遂率军进攻窦武。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陈蕃的友人朱震弃官痛哭,收葬了陈蕃的尸体,并将他的儿子陈逸藏到甘陵,被人告发。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行踪,陈逸得以幸免。
窦武的府掾胡腾收葬了他的尸体,为他发丧,也被禁锢终生。窦武的孙子窦辅,才二岁,被胡腾收留并冒认为自己的儿子。胡腾与令史张敞一起将他藏匿在零陵,窦辅也得以幸免。
张奂因“平叛”的功劳被宦官们提拔为大司农,封侯。张奂因深恨自己被曹节等宦官所欺骗,害死国家忠良,铸成大错,坚决拒绝受印。并在不久后趁天象变化而上书灵帝,要求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迎回窦太后,并推荐李膺等出任三公。灵帝认为张奂说得有理,但宦官们大进谗言,灵帝不明就里,反而追究张奂的责任,张奂自赴廷尉,被拘留数日,罚俸三月。最终也被罢官回家,禁锢终生。
郎官谢弼上书为窦武、陈蕃等人鸣冤,要求迎回窦太后,也被宦官贬职杀害。
宦官等见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再兴大狱。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汝南督邮吴导奉诏前往逮捕范滂,到了范滂的家乡,竟趴在驿舍的床上大哭,范滂听说后说:“一定是因为我才会这样。”便要自前往监狱。汝南县令郭揖听说后解掉印绶,要跟范滂一起逃跑。范滂说:“我死了祸事就结束了,怎么敢连累您呢?”范滂与母亲诀别,范母对范滂说:“儿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张俭四处流亡,在路途上,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每户人家即便知道会引来杀身之祸也愿意收留他。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即出自此典。
张俭在众人的帮助下,得以逃亡塞外。因为收留他而被追究灭门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宗族亲戚都被杀害,郡县因此残破不堪。
司马光说: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跷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
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虽然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后汉书》中所说的“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但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3.名士风流:“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东汉桓帝、汉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聚敛上亿的财富。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
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雅号。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
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
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
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
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
当时人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
4.段颎(jiǒng)。
段颎(?-179年),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用兵如神的东汉名将,与皇甫规、张奂并称“凉州三明”。
段颎少时学习骑射,有文武智略,最初被举为孝廉。汉桓帝时入军旅,先破鲜卑,后讨平东郭窦、公孙举起事,以功封列侯。自公元159年起戍边征战,百战羌人,至永康167年平定西羌,二年后平定东羌。段颎先后经历一百八十次战役,斩东西羌六万余人,无一败绩。累功封新丰县侯。司马光评其“视羌人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虽克捷有功,君所不与也。
建宁三年(170年),段颎被征入朝,历任侍中、执金吾、河南尹、司隶校尉等职。他党附宦官、捕杀太学生,因而得保富贵,两度出任太尉。后权宦王甫罪行被揭发,段颎受牵连下狱,其后在狱中饮鸩而死。
5.张奂(huàn)。
张奂(104-181年),字然明,又名张焕。敦煌渊泉今甘肃省瓜州县人,后以功移籍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书法家张芝的父亲。“凉州三明”之一。汉桓帝时,举贤良出身,对策第一,任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多次赢得对外战争,招抚外族,促进边境和平,功勋卓著。汉灵帝即位,迁大司农,受到宦官集团利用,讨伐大将军窦武。事后,上疏为窦武等人申冤。后辞官归乡,授课著书,不再出仕。
二、典故
望门投止: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张俭往往与杜根相提并论,杜根是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而他又装死,躲过一劫,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