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本书第三章“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为什么叫“后刻意练习”呢,先卖个关子,看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刻意练习”的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如果没听过的话,那根据“刻意练习”理论发展而来的“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大家肯定听过。为什么“一万小时定律”会比“刻意练习”知道的人多呢,是因为“一万小时定律”的作者是畅销书作家,而“刻意练习”的作者是心理学教授。这让我想起上周读《富爸爸穷爸爸》时里面的观点,营销技能是每个人都应学习的能力,我们总能见到“1+1”大于2。畅销书作家的理论研究能力肯定没有心理学教授强,但他更善于营销,更懂如何去抓住读者的心,他总结的方法就更有市场。
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1.1415525年),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刻意练习》的作者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假设,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一句话概括就是:刻意练习就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那为什么本章的内容叫“后刻意练习”呢?是因为《认知天性》书中的理论在《刻意练习》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加符合脑科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即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读到本章,越发迫不及待的想去读学习类的另外两本书,既《终身成长》和《刻意练习》。这三本书也推荐大家组合阅读,可以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带来关于学习成长的觉知。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有没有过因为一时记不起而错过机会和悔不当初呢?人们经常在做了一件糗事之后,随后就会想当时我要是那么做就好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然后,自责了一阵后,在反省的时候你会想,“嗯,今天要复盘,以后我要如何改正什么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下次遇到同样问题你还会继续易犯同样的错误。但与犯错之后反思相比,在学习时就建立长效记忆才是最佳选择。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既学以致用。我们常用的教育方式都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达到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或课堂上填鸭式教育。它们其实调用和加强的都是我们大脑中的系统一,而不是涉及思考和理性判断的系统二。我们生活中大多数都是用系统一,但在学习思考、练习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去调动系统二,因为系统一会常常犯错、行为走偏,所以就需要系统二来进行学习,反馈修正我们的系统一。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瞬发式的,类似于本能的快思考,人们经常感受不到。系统二是有意识的,需要注意力的,参与逻辑和理性的分析的慢思考。
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穿插、多样化和间隔练习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和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产生链接。链接的过程就是巩固细化记忆痕迹的过程,记忆痕迹越深刻,我们大脑检索和关联对应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我们提取知识就越快。慢慢的就能像行业专家那样,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各种理论案例信手拈来。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小朋友在初学26个英文字母和乘法口诀时,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集中练习的一种,也叫段落练习。段落练习就像老式的黑胶唱片,只能按照一个顺序播放。老师通过让孩子们唱字母歌、从1×1按顺序背到9×9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当大人们考孩子时,孩子们总是从头数起。这样学习因为缺乏多样性会大打折扣,但老师和孩子们更加认可这种方式。
生活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正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最后,一句喜欢的台词共勉。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