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精神,心灵, 思想,灵魂,这些概念通常很多时候被拿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在。
心理,精神,心灵, 思想,灵魂这些概念有时很容易被混淆着理解,确实不去探究它们之间的区别,则它们的细微差异很多时候常常被忽略。下面列举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供参考。
百度能人的解释如下:
心理,精神,心灵, 思想,灵魂,都是对人的大脑产生的思维所做的区分性的文字描述。
心理: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精神:据《现代汉语词典》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心灵(而非灵魂或精神):心灵是将动物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与植物区分开来的分界线。人的心灵蕴含有人的气质(而非性格),人的欲望与本能。
思想:也就是魂魄[思想严格说只能是魂]--是这样的作用着身体,那么魂和魄又是怎样结构组合的呢?道教原始的生命观认为,魂和魄一个属阴,一个属阳,一个主静,一个主动。阳魂就是思想,主动,是注意力,是对身体接触到外世界之后的第一反映,阴魄就是不变化的本源,主静,是对思想的承载,是一切万有的实质和内含。宇宙天地万物的总依赖。所以魂和魄之中,阴魄是体,阳魂为用。
灵魂:灵魂是由蛋白质、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构成的生物体所产生的各种层次的一切生命现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生物体本身新陈代谢存在而存在.现代科学认为,没有灵魂存在的证据.人死后,生命消失,肉体逐步分解,不会留下任何非物质的存在.这种观点不同于信仰,而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集到无可争议的、来自已知的已死去的人的、能被人或仪器所感知的任何信息。
2
在心理学领域里面,心理和精神两个概念是可以被同化的概念,就是可以说:心理就是精神,精神就是心理。而心灵、思想、灵魂这三者则往往可以描述一个人某一心理状态。关于人的成长的探讨,这里主要涉及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什么是成长?
百度词语解释:成长,指长大、长成成人,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
从这个解释来看,“成长”很多时候被人们理解为只是事物的外型的成长。譬如一棵植物的枝干的成长;譬如一只动物的躯体的成长,等等。而人是有“外在”和“内在”共存的高级动物,自然就还要讲究内在的成长。
所以说:人的成长包括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一个人的“身体成长”可能从开始在母亲肚子里孕育到出生直至青春发育期收尾为止。但是,人的“心理成长”却需要一辈子。
人们更直观的只会看到身体成长方面,也更重视身体成长,而往往忽视人的心理成长,觉得心理成长是顺乎其然的,甚至是不必要的。
不可否认,一个人只要吃饱穿暖,就自然而然能够成长好身体。而其他的心理需求则被放置一边,这也是很多老一辈的思想观念,耳边也突然响起一位长辈曾经对我说的:“人没必要读那么多书。”好吧,只能表示理解,因为那一辈的人确实大部分就是这样的思想,由不得我认为不可思议。
人们更重视可见的而不重视不可见的。身体外型是看得到的、摸得着的。而心理精神层面则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看得见的当然容易被感知其存在,看不见的自然不容易被感知其存在。
所以,一个人的心理需求经常就像空气存在一样,认识空气的人就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并知道没有空气人就会死;而不知道空气存在的人则不知道空气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人的呼吸是跟空气有关系的。这个比喻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理层面的需求同样会像没有空气一样会死。
正如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名句“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 意思是说:有的人25岁死了,指的是精神,而75岁肉体才死。意思是指有的人年纪轻轻,如同没有思想的人,活着就像死了一样,浑浑噩噩的过每一天,一直到75岁的时候肉体死了,才真正死去。
3
一个人成长为成人后,似乎“成长”一词就好像远离了自己,就像“未成年”这个词一样远离自己不再与自己有关系了,其实,真的不应该这样的。身体长成成人停止成长的时候,心理的成熟还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且内在的修炼正在被越来越重视起来。
心理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在人生经历中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这经验可以是来自外界,也可以是自身体会,也可以是前车之鉴,也可以是书籍精华等,然后不断的自我觉察并改正、改善、调节,以适合社会的或者自身的要求,最后达到完善的、圆满的自己。跟“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心理成长”在这里等同于“心理自我成长”。心理自我是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你是谁?你决定!》里有说到。请关注公众号“此刻感受”查看。下面提到的“自我成长“是”心理自我成长”的简化。
有些人为自我成长而努力,而有些人则不看重。
譬如:有些人很愿意去吸取书籍精华,当看到“多点理解,就会少些矛盾”这句话时,愿意成长的人会回顾曾经与人的不快,是否是因为自己缺少理解别人,才会导致矛盾的产生,然后会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多点去改变自己不理解别人的做法,然后设身处地地多点去理解别人,从而改善了自我;而不愿意自我成长的人或者不屑于自我成长的人,则会不屑于吸取别人的总结精华,甚至会想:是啊,当时跟别人有矛盾的时候,是因为对方不理解我,太不应该了,然后不断的去埋怨别人,而不去反省自己,改善自我。
不屑于自我成长的人,总是会抓住别人犯的错误来给自己犯同样的错误时做解释而欣欣自喜:有什么了不起的,某某也同样是这样的。这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处于儿童状态。所谓儿童状态就是不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看着别人可以做,自己就去做,而且还振振有词不接受别人对其错误的指出。如果一个成人还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就是心理年龄状态还处于儿童年龄状态。一个人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并注意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就要努力自我改正,自我完善;相反,不努力自我成长,是对自己最不负责的表现。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努力自我成长的人与不自我成长的人在一起,一定是不轻松的。也许,这种不轻松,往往表现在心性的差异上。就像是一个大人在跟一个不讲道理的小孩相处那样,要更多去理解这个小孩,然后要不断的去纠正这个小孩的行为一样,而这小孩却一定会想要脱离这种束缚。如此,这种关系一定不能平等亦不能长久。
每个人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小孩,你是否愿意让这个小孩成长起来?决定权在你的手上。唯有心里面的小孩成长起来,才是心理自我成长起来最好的标识。
4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断地需要去自我成长、自我改变,不管是被动成长的,还是主动成长的。被动成长是指总要别人去指正并且拉着成长起来;主动成长则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自我成长。也许,一个人只有主动成长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因为主动才能激发自己内在真正的力量。
来自网络的说法:
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就算有些事自己无能为力也想坚持不放弃的时候。
前面两次成长每个人早晚会遇到,第三次需要自己去学会成长!
努力不努力自我成长,一个人都会过完一生。成长为怎样的心理自我?这值得每个人自己思考。
成长的话题不是两三千字就能道得尽的。
但愿每个人都能成长得更美好!
偷偷乐一下,本公众号今天开始被微信开通“原创功能”标识了。祝大家今晚平安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