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姑娘,在天上,圆又圆,亮又亮。
花姑娘,在树上,又美丽,又清香。
中秋夜,月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红柿,切蛋黄,赏完月亮入梦乡;
乘小船,逛月宫,看看嫦娥和月亮。
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娃娃们知道又要过节啦,这过的呀,是中秋节!
2017年9月23日,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里参加家委们组织的“中秋庆典”来了。一到学校,大家就欢天喜地的做起中秋灯笼来了。
做完灯笼,孩子们跟爸爸妈妈提着灯笼猜谜语罗!
夜幕降临,我们到教室里听故事吧!
如何把美的,愉悦的氛围,把中秋团圆的内涵带给孩子。如何让我们所说的是美的,同时又是真的,让它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在。家委们决定借着夜幕,在中秋灯笼的闪闪灯光中,给孩子们讲一个中秋的传统故事。
讲故事开始了,大人们主动把前排的座位让给孩子们坐,不少家长自觉地将手机调整到静音,当全场都安静下来的时候,讲故事拉开了剧幕。孩子们全然地被吸引。有些孩子们好奇地站在妈妈的身边,看看妈妈,再看看大家,一定没想到昔日操持家务的妈妈也能站在这里表演给大家看。所有的大人们此刻也全然投入地跟随,一时间,每个人心中的礼、乐、兴开始流淌起来。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众多的传说故事,独特的庆祝方式,深厚的历史渊源。不同的节日带给我们不同的内涵和启示。它就是一个民族的最本初的文化密码。因此,可以说传统节日是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一个民族对美好的理想、智慧和道德的追求和向往。这就是我们说的民族的根。没有根的民族迟早会消亡,没有根的人终将无法找到自我。参与节日庆典活动,让孩子在不自觉中吸收文化的养分,在得到滋养的同时,继承着文化传统,扎下了自己的根。
讲完故事,还有精彩的节目哦!
故事讲完,节目也看完,月亮升起来了!我们到操场上祭月吧。
换上传统汉服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庄重地参与着整个祭月仪轨。
古代历来就有对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是中国炎黄子孙的重要团圆节日之一。在广东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习俗。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管子·轻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郑玄 注:“夜明,月坛也。” 孔颖达 疏:“夜明者,祭月坛名也。”《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史记·孝武本纪》:“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
“时维丙戌年仲秋,诚炎黄儿女,兴华名,复礼从德,祈告夜明……兹呈斯文,祀於神灵,维伏尚飨!”
朗朗星稀,皎皎明月的夜晚,心情久不能平静。当家委祭月祝文读起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眼睛酸了,心中一直在翻腾:有些激动,有些震撼,更有一些失落-----我们没有把自己真正的好传统传承下来。然而,又有些庆幸,庆幸我们又生活在一个可以一点点恢复这些好传统并且不会被杀头的时代。只有真正地做到,体验到,才知道:我们是真的可以为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孩子、中国的文化做些什么的!
随着祭月仪式的结束,2017“中秋庆典”也圆满落下帷幕。
“我今天得了好多奖品哦!”“我也是!”“明年,我们还要来参加中秋庆典……”孩子们一边高兴地聊着,一边跟着爸爸妈妈离开校园,回到温暖的家中。剩下我望着天上月明如钩,秋思飘散……
人是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自然和宇宙有着自己的规律和节奏,顺应和尊重这样的节奏,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传统节日不是一个欢愉吃喝的日子,而是先人们劳作和生活的节奏标签。所以,我们会在这样的日子里通过特定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敬和感恩。
现在的社会生活已经无视这样的规律和节奏,也失去了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敬和感恩,我们常常探讨如何去认识这样的节奏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我们和孩子的生活当中,找回或者在心中升起那份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我们深知:节日庆典是一个引领我们去找回那种天人合一状态的契机和元素,教育是开放的,它给我们指引和方向,我们要在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中找到孩子们需要的东西,找回也是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庆典活动,从小就让孩子们感受春夏秋冬的节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民族的魂从小就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