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说了很多年,但是结合到对孩子的教育,对于其内在的含义却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鼓励创新。
很多人将“失败是成功之母”挂在嘴边,但是,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却忘记了这句话。孰不知,在家长不能容忍犯错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对于创新精神的追求。
“创新”往往会伴随着一次次的失败,容忍失败其实也就是鼓励创新。在这个时代,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可贵的。
那么,怎么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呢?
说到创新,我们就要谈谈“知识”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到的是“知识”,但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高速传播,很快就会有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知识。“知识”将会逐步变的低廉甚至是免费,让所有的人唾手可得。
当然,通过知识可以获得文凭,但是文凭能证明的只是你曾经学过这么多的课时,却无法证明你的核心竞争力——能用你知道的知识去做什么,也就是利用新方式和新思维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像企业家许家印、传奇人物马云、脸书的扎克伯格、国足新任教练里皮等活跃在各个行业的知名人士,很难说学历有多高,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备利用新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说,谷歌等高科技公司已经改变的自己招聘的制度,不再“唯文凭论”,在谷歌的新员工中,不是大学学历的已经占了15%之多!这15%的员工没有高学历的“知识”,却具备着谷歌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却诞生于创新的思维之下: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就是创新的表现。
据专家跟踪调查,很多具备创新精神的成功人士的父母从小就十分注重这些方面的家庭教育和培养,主要体现在:兴趣、热情和观念!
在这样的理念下,已经有了一些教育机构在尝试着“游戏教学法”,将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动手和兴趣两大动力来锻炼孩子利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的传授知识”。
记得我国有个学校将化学知识制作成一系列的电脑游戏,作为暑假作为布置给学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之间再也不是互相苦着脸问“你作业写完了没”,而是会高兴地打听“你打到第几关了”?相信这样的学习不仅是快乐的,同时也高效率的,这就是创新教学带来的改变。
在国外也有这样一些学校在大规模尝试这样的鼓励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或许在短期内,学生学到的“知识量”会不多,但是由此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会使他们更具有学习的动力与后劲!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上学对于孩子们不再是一种痛苦,而就像去游戏场一样的痛快?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一切皆有可能”。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诞生过这么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黄金时期存在于过去的先贤时代,先贤们知道世间所发生的一切”,这种观点会引导人们从旧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则与启迪,这无疑是守旧的,使人丧失创新的动力;而另一种观点是承认“人类是无知的,更美好的生活存在于未来”,这就会促使着人们去创造、去创新。
所以,我们学再多的知识,面对未知的未来,都是“无知”的。因为,未来的知识会更加丰富、更加正确。多年以后的人们在看待我们现在认为正确的科学知识,或许就像我们嘲笑几百年前人们都认为正确的“迷信”一样,嘲笑着我们:多么无知。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定会“过时”,但是,“创新的能力”却永远不会过时,创新能力会促使我们不断探询新的知识、新的技术。
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容忍失败。因此,我们在宽容孩子们一次次失败的同时,也是在鼓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才应该是您赋予孩子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