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18》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今天是戊戌年庚申月壬寅日,七月廿八,2018年9月7日星期五。
上两节,择重学习王夫之先生对格物和致知的关系论述,通过这个角度,他指示了掌握《大学》八条目的两大原则:统筹和分析,用船山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运用"思辨和学问","思辨和学问"之说将在本节学习的最后以总结形式提出。今天的内容,在昨天批驳了格物致知的内外之分之后,再批驳有关"致知和诚意"的谬误:有人说"诚意先致知"是指知善知恶然后可诚其意,那么知的意思就是指知善知恶了。等到说格物致知的时候,又说知天下之物叫做致知。同一个致知,而随着上下文转,解为两个意思,迷误竟到这种程度。
更甚者,有人往《朱子语类》里掺沙子,竟然编造出所谓的"父子一气"理论说,"父子本同一气,只是一人之身分成两个",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演绎下去,就会推出很奇怪的孝和慈,船山先生说,这么迂腐怪诞鄙陋的学说,必非朱子之言而是门人假托附会,这是可以确定的。请问,天底下的孝子哪里是这样产生的呢?竟然痴痴呆呆的去探究我与父亲之所以相亲的原理,非要等到弄清了当初本来是一人之身,然后明白应当孝敬父母的吗?就孝敬父母一事即和,很多道理不是从探究事物的知识中获得的,所以,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即格物即致知。
再举一例,就说前面提到的把"致知"的"知"定义为"知善知恶是知",既有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的认识,也有不是这个途径获得的认识。前者如不可结交的大恶人,通过观察他的举动,虽然恶人常常巧于藏奸,却无不得以洞见,又比如人人都知道砒霜杀人,看《本草纲目》或者听人言说,就能够知道不可食用砒霜。后者如我心中的一念之差,如果有愧于心,当下就是盗蹠一流,又比如酒肉稻麦本来是滋养生命的,但每个人的食量有大有小自家把握,吃撑了就会伤人,这些如果通过探究原理的方法获取认识,终究不能实现目的,只能反求之于自身的晓喻觉知。
所以,孝敬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慈爱呢,不学养子而后嫁人,这些都说明,"意不因知,知不因物"。那么,又为何有《孝经》呢?这是中国的经权思想对抗私意自用的典范,所谓在经为宜,在变为权,经权是指导性和灵活性并举,避免陷于不幸,这是借着格物的方法推致其理,使无纤毫之疑似,而后可用其诚,诚如王阳明所说,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处于下愚和上智的不同状态,有些方法是给下愚者开窍用的,有些方法则是给上智者升级用的,这就是"格致相因",相因就是互动,即如相互激荡,又如教学相长,都可以理解为相因,《大学》所说的"致知在格物",是从"格致相因"这个意义上说的。
这里,船山先生指示的是两种认识论:一种是西方的概念定义的方式,一种是东方和犹太传统的比喻的方式。西方文化中,犹太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极其独特的一支。
明天结束王夫之先生对格物致知的论述。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