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小字福八,是福王朱常洵的长子。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的秋天诞生于北京,生母姚氏。
朱常洵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第三个儿子,是万历帝最喜欢的儿子。
万历皇帝喜欢他到什么程度呢?
他因为偏爱朱常洵,竟然抛弃“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祖制,想要舍弃嫡长子朱常洛,而将朱常洵立为“储君”。并且为了朱常洵“立储”之事,不惜跟朝廷的文武官员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斗争。也就是晚明时期,最著名的“国本之争”。
最后争执的结果是崇祯皇帝的父亲朱常洛顺利继承了皇位。那时候朱由崧七岁。
不久父亲朱洵被封为福王,于是便跟随父亲去了河南洛阳。
万历四十六年,朱由崧刚满十一岁被封为德昌王,并为福王世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带领队伍攻破了河南洛阳,福王朱常洵遇害。
朱由崧同嫡母,也就是老福王朱常洵的正妃邹氏,从城墙上沿着绳索而下,逃到了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
关于福王朱常洵的死,都说是因为万历皇帝太偏爱他。以前他虽然没有成为太子,万历帝却不顾朝廷官员的反对,执意违反规定,给了封地在洛阳的朱常洵“务足四万顷之数”的庄田,将福王养得膘肥体壮,据说有三百多斤。以致于当闯王带领农民军杀将而来,朱常洵却因为太胖而没有逃出洛阳城。
多本野史都记载,“福王及世子由崧缒城走,王以体肥不能远去,贼得而杀之。”
的确如此。甚至老福王的胖,还引来了许多臣民的怒斥:“先帝耗天下而肥王!”
1641年的冬天 ,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攻陷了洛阳。据说把三百多斤的朱常洵杀而分割,与鹿肉同煮 ,名为 “福禄宴 ” ,震惊了全国。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贻在《流寇志》里对此事更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闯将围河南府,福王募死士,斩获颇多……闯贼迹福王所在,执之……王见自成,色怖乞生……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不管“福禄酒”和“福禄宴”是否属实,但老福王搜刮“民脂民膏”,胖得与当时连年遭灾的饥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是事实。
所以,人们“恨不生啖其肉,饮其血,抽其筋,挫骨扬灰。”
“福禄酒”和“福禄宴”的故事,只证明了他们当时对明朝那些王公贵族的仇恨有多深。
由于朱由崧仓皇出逃,所以身上是身无分文,简直是连乞丐都不如。
二月,崇祯皇帝向河南官员打听朱由崧的情况,问:“世子若何。”曰:“世子衣不蔽体。”崇祯闻言为之“泣下”,“发三万一千金”派司礼太监王裕民专门前往“赍赈”。
崇祯十六年五月,也就是1643年,崇祯又下令朱由崧袭封福王。但此时的朱由崧,只空得了一个“福王”的虚号,因为,此时的朝廷,除了只能给他一个封号以外,如两年前般“三万一千金”的赏金却再也拿不出了。
所以,最可笑的是,以前最有钱的福王,到了他这里,却沦落成了最没钱的藩王。
第二年正月,在怀庆府又听说李自成即将攻来,于是又逃到了河南卫辉府,去投奔潞王朱常淓。
从字辈来看,朱常淓是朱由崧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叔辈。因为朱常淓的父亲是万历皇帝的弟弟,所以,朱常淓自然跟朱由崧和崇祯皇帝的父亲是堂兄弟了。
不过,逃亡途中,朱由崧与邹妃半路走散了。
三月,听说卫辉府也不安全,李自成马上就要攻打过来,于是朱由崧又跟随朱常淓一起逃往江苏淮安。
此时的南京,自燕王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便成了明朝的留都。
虽说南京只是留都,但它却依然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和北京相同的中央机构。这些任职官员一般多为虚衔,工作也比较清闲,但其地位却并不低于京城那些衙门官员。
所以,此时他们逃往南京才是最安全的。
一行人好不容易逃到淮安,居住在淮安湖嘴大盐商杜光绍的私家园林“绾秀园”里面。
这个时候的朱由崧,生活完全是依靠别人的周济才能活下来,真可谓是穷途末路。
史上形容他:“槖匮,贷常淓(潞王)千金以济。”
由于他的堂叔朱常淓是从容不迫来淮安避难的,当然将王府内值钱的东西全都带了出来,自然是个有钱人。
这个朱常淓,平时就是个“文艺范”,爱好书画、喜欢古玩。就连指甲都留了六七长,并以竹筒护之。
他不仅在绘画、音律、书法方面有所造诣,而且还喜欢制琴,其制作的琴被称为“潞琴”。
先别说那些古玩字画值多少钱,就光他做的三千多张潞琴,就可以让他衣食无忧了。
所以,跟他比起来,朱由崧就显得寒酸得多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驾崩,平西伯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了清军。
总督路振飞听到崇祯皇帝驾崩的消息以后,立即调兵固守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