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是啊,一个罪犯尚且并非一无是处,更何况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呢。
近期,看到这样一个报道:在一次家长会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家长、孩子互相匿名写小纸条,说一说,对方什么言行最让自己难过。
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不听话”“同样的错误犯好几次”“太贪玩”“犟嘴”……
轮到看孩子的答案时,却发现他们的纸条内容,惊人的一致。
“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
“你早晚得进监狱”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
“说我很差劲,跟别的孩子不能比”
“做错题说我笨得像猪”
“再哭我就打死你……”
其中还有个孩子写着:“妈妈说的话,全部都是。”
作为父母,听到这儿,不知作何感想?
在父母指责自己孩子的那一刻,仿佛面前站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个罪人,还是罪无可恕的,没有一点翻身的余地的,罪人。
实际上呢,孩子或许只是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被父母理解为:不听话、犟嘴;孩子或许是专注于自己的玩具或活动,被父母理解为:贪玩;孩子或许只是忘记了做过同样的错事,被父母理解为:同样的错误犯过好几次。
仔细想想,作为父母的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有没有过专注于某件事,但是在别人看来却是玩物丧志的东西?有没有犯过相同的错误?成年人尚且如此,何苦要求一个孩子什么都要做的井井有条且完美无缺呢?
许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委屈:我教育他也是为了他好啊,不然以后他怎么会做人,或者以后怎么考上大学,或者以后怎么能走上正道等等。
可是,这样的沟通方式,得到的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或者一个心理脆弱的大学生,或者一个怯懦的社会人?
如果沟通是桥梁,那么父母一定希望可以到达桥的另一边,而不是走到一半,桥断了。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在他无限汲取知识的时候,父母需要教会他分辨是非对错与善恶。可是语言的表达和沟通,却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如果过早的给孩子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并且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困扰。
有道是:“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还记得这句话吗?每一句伤害的语言就像钉子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即使钉子会取出来,伤口会愈合,可是伤痕,却有可能一辈子跟着孩子,时刻提醒着他曾经的伤害。
然而,父母的初衷真的是让孩子感到沮丧和难过吗?我认为不是的。那就要想想,怎样的沟通方式,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也让孩子不受到伤害。
怎样与孩子相处,是每个父母必须面对的课题。在生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本文在这里不做赘述。将在下期文章中讲述如何与孩子沟通,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