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是叶圣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全篇以主人公倪焕之的成长为主线展开,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
开篇,倪焕之受蒋冰如之邀出任小学教员,在经历了学生时期盲目的朝气,初涉职场的沉沦,此时的倪焕之怀抱着对教育事业极高的热忱。
蒋冰如是倪焕之的第一个精神寄托,同样怀有对教育事业改革的二人,一见如故,大办新式教育改革——形式新颖切寓教性很强,但实则脱离实际,且没有改革的主旨,只谈要改,而不去深究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实际。
第一批接受新教育的学员毕业之后,并没有明显区别与其他学生之处,且加之在封建势力阻挠之下,形式化的改革宣告失败,此后,二人走向不同的道路,在蒋如冰逐渐脱离共同的教育理想之后,倪焕之的第一个精神寄托自此灭亡。
妻子金佩璋是倪焕之的第二个精神寄托,二人因怀有共同的理想而相知相识相恋,又因为孩子的到来,佩璋重心从理想回归家庭而逐渐相离——这其实是必然的,虽具有新思想,但刻画在骨子里的封建残余依然体现在金佩璋身上,文言书信、媒妁之言、形式婚礼……
相比如合格的妻子形象来说,倪焕之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伴侣,而回归家庭的金佩璋是不符合这一需求的,后期安排密斯殷的出场,可以说是选择理想路线佩璋的最终形象,从此也可以预知最后又重燃理想的佩璋人生。
王乐山是倪焕之的第三个精神寄托,同时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前两者是相同道路上的伴侣,而王乐山则是倪焕之蜕变的引导人。他是典型的革命代表,理性且坚定,无论是是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还是不惧牺牲的精神,又或者是对倪焕之教育改革一针见血的批判……王乐山都是全书中最理想的人物。
王乐山的死亡压垮了倪焕之,从乡镇到城市,倪焕之有理想,有追求但没有自己的思想;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倪焕之有勇气,有抱负但缺乏剖析精神。学生时代的他感慨人生黑暗,初任教员的他沉沦,教育改革无效时丧气,革命失败之后灭亡,每一步都不曾思考,这样的倪焕之是带有阶级不足和软弱性的。
但另一面,在学校教员的感染下,走上了爱教育的道路,在金佩璋三言两语中能化解自己的惆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走向革命的道路,这又是这个人物可爱的一面。人生最后之际,对自我的剖析是他的第二次成长,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是他对革命前途不曾放弃的希望。
全书心理刻画居多,语言质朴,前半段描写细致,后半段结尾些许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