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于1月10日在京召开,强调了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从多个方面入手,切实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完善信息管理,让流动党员 “底数清”。一是建立全面信息档案。要将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等线上平台与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线下力量相结合,按照 “一人一档” 原则,构建流动党员信息档案库。详细记录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流动时间、去向、职业、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确保对每位流动党员的情况都能准确把握。只有基础信息完备,才能为后续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信息共享与动态更新。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需加强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随着流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不断变化,信息也需要及时更新。双方要定期互通有无,确保流动党员的信息始终处于最新状态,避免出现信息滞后导致的管理漏洞,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被党组织精准定位和管理。三是发挥平台企业作用。平台企业在新就业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要积极配合党组织工作。在注册登记环节,引导党员司机、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如实填写党员身份信息,并定期向属地党组织报送情况。通过平台企业的参与,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新就业群体中流动党员的信息,将这部分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范畴。
创新教育方式,让流动党员 “不掉队”。一是打造线上 “云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和地方媒体打造 “在线课堂”,及时推送党的新理论和新政策。如 “学习强国” 平台,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是流动党员学习的优质资源。流动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跟上党的思想步伐。二是开设特色 “流动党课”。针对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特殊群体的工作特点,利用他们接单间隙,在配送站、休息点等地开设简短高效的 “流动党课”。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碎片化时间,将党的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既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又能让他们接受党的教育,增强党性修养。三是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服务驿站,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座谈会等活动。如在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员冬训、组织生活会等。通过集中学习和交流,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凝聚力,同时也便于党组织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强化服务保障,让流动党员 “有作为”。一是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流动党员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于出现思想波动、工作困难的流动党员,要及时介入帮扶。例如,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增强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二是搭建作用发挥平台。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岗位优势,在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纠纷调处等工作中当先锋、做示范。比如,鼓励流动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发挥流动党员在行业中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搭建平台,让流动党员能够将自身的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三是完善激励表彰制度。对在流入地表现优秀的流动党员,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并及时向其流出地党组织反馈。这种双向激励的方式,能够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党的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