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在这数十载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从肤如凝脂的小鲜肉走向鹤发鸡皮的老腊肉,从一尘无染的婴儿长成饱经风霜的老者。我们来自摇篮,我们进入坟墓。送走了奶奶,见证了身体温度退却,成了冰冷的躯体,再到破碎的骨灰,悲伤逆流成河之后,更加唏嘘生之须臾。人生的使命是为了什么?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学习和经历人生?透过对祖辈对家族的观察和自我反思,这些曾缥缈空洞的思考题有了一丢丢朴素的想法。
一.什么是人生的基础学问?
花费两个小时绘制了家族谱,望着这美丽的造人流水线,历时半个多世纪,爷爷奶奶两个人养儿育女,发展到现在内外共三十七口。长长的日子里,他们沉淀了许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智慧。
他们从孩提时代模仿榜样到最后娴熟处理着烦杂的人情世故,拿捏剖析着人性。他们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们能说他们没有学问吗?
学问是什么?学问是不是读书上学?学问是不是知晓一些奇闻轶事?学问是不是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在反思记录平淡如水的生活一个月后,我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体验到自身看待事物的细微变化。我现在越来越笃定人生的基础学问就是为人处事,孝敬父母,认真工作,养儿育女,对亲朋好友关系的处理。所以,爷爷奶奶也在做学问,他们用一辈子孜孜不倦地学习为人处事。当告别人间后,全村人自发地来送他们。
《论语别裁 学而第一》,清楚定义了“学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能够做到这样,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
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充满机会的互联网世界,群英奋起,激流涌进,上进好学的人钻进了知识的海洋。我们学习外语,了解编程,钻研股票,速读书本,我们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
或许是不屑,或许是不懂,我曾一度十分排斥处理与自己相关的家族关系,有时对面走来一位大家族里的人,我也无法正确称呼他。我给自己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常年外地读书啊,不认识没有交流很正常!我住城市,以后不需要处理这些人情世故......真是这样吗?
我再画地为牢,再淡化关系,终究逃不出“我来自哪里”的身份归属。现在想来,很多时候母女关系,夫妻关系处理产生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不会“为人处事”,不懂“礼”。
拓展到日常生活工作,我联想到了“为人处事”的两点。
谈谈“不打扰”
网络上有篇10万+阅读量的文章《不打扰别人的幸福也是一种尊重》,几年前的我不能透彻理解,生活中常不经意扮演了“打扰别人”的角色。当我开始自省,有意识建立人生的基础学问,便能自带天线,检视自己说话是否合适,做事是否靠谱,为人是否诚恳。
我想到高一时,有次父亲和一位友人愉快地吃饭聊天。当听到他们讨论“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时”,父亲的友人说,“因为夏天地球离太阳近,所以就热;冬天地球离太阳远,所以就冷”。当时我刚学到太阳跟地球黄道赤道交斜导致冬冷夏热。一抓到这个知识点毛病,貌似发现了新大陆,我马上大声说,你们说的不对! 然后就自顾自地卖弄知识了。只见父亲一愣,僵硬地朝友人呵呵笑,继而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不禁纳闷,为什么啊!我不是纠正你们知识吗?
现在我知道了,即使知识上我是对的,但为人处事上我是零分的。因为我不懂得尊重,打扰到了长辈对话。长这么大才理解父母常在耳边念的那句话“大人讲话,小孩子闭嘴”。(掩面哭)
每日早课习练瑜珈时,当有同学摊尸时提前离开,自顾自发出声音,这何尝不是一种打扰?因为人类往往只想到表达自己,却没有考虑到会打扰到正专心练习的同学。一进入课堂就禁言,如遇到视频卡或者听不清楚声音,安静地退出去,再安静地进来,这是不打扰的“礼”。
谈谈正念
求学道路上,有多少孩子因为不喜欢英语老师而荒废英语。毕业后,又有多少人因为偏见而在成长道路上打退堂鼓。这是一种“非正念”。
记得有次瑜珈课,刚开始听不懂老师口令,呼吸跟不上动作,心里杂念丛生:“真想马上结束这堂课!我再也不想上这个老师的课了!” 当习练结束心中充满喜悦时,不禁为自己方才的念头汗颜。这是对他人的分别心,非正念。
人类不仅不放过别人,也常常也不放过自己。回头看,真想摸摸以前自己的头,抱抱自己。曾经自卑就像幽灵笼罩着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到,对自己悲观,继而自己见风使舵,认为谁说得都有道理,失去自我。这是对自己的“非正念”。“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人不自重,对自己没有信心,学问就不稳固,知识也没有真正掌握。
知识要抓,但更要注重实践为人处世的基础学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孝顺父母,兄弟友爱,谨慎处世,言而有信,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做到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再学文,培养志向兴趣,量力而行。
三. 将生命活成一本书,做自己最好的老师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看到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别人有效沟通,见到同事一针见血看到问题的本质,听到牛人的光辉事迹,有时会怀疑自己,似乎自己就是少了慧根。听话听不到音,悟道悟不到点。
而立之年,回想人生,寥寥数语,继续下去,恐怕会“死因不详”。当开始记录反思自己工作生活育儿,品尝到作人处事细微进步的喜悦。更深刻理解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每个人,每一天,每一步都算数。大家活在不同的时空中,有着不同的身份职业。有的人是一本杂志,见过无数美丽的风景;有的人是一本操作指南,脑袋有无数一二三步骤;有的人是一本诗,装了无数情怀;有的人是一本小说,人生剧情起伏跌荡。你不必跟别人比,同昨天的自己进步,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当局者迷。跳出当时的情境,每日清晨记录描述发生事情的过程情绪细节,从中发现真实可改进的点,顿时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学而之人,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结尾
将生命活成一本书,从中检视自己为人处事,修炼自己的基本学问,做自己最好最合适的老师。日子不白过,未来的你一定比现在的你美好!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
从记录反思开始,为自己书写人生这本书,先在自己轨道上进化,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