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跟同学约着看《我和我的祖国》,连约两场都没票,遗憾地换看《攀登者》。虽然也备受震撼,仍念念不忘《我和我的祖国》,比较,在这个假期里看这部电影,特别有仪式感,有纪念意义。昨天下午闲聊时,问小菲是否想看电影。她欣然答应。难得能陪着她看电影。我提前一天订票,以免落空。《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剧透的差不多了,所以,看电影的时候,眼泪明显少了许多。更好的是在电影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回望自己的光阴故事。出生在七十年代的我,除了前两个故事《前夜》和《相遇》,讲述开国大典和原子弹爆炸的沸腾场面,我没有经历之外,其他几个场景,自己都经历了。因为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变化不大,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形态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看前两个片段故事的时候,非常能理解那种场景下的心情和做法。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一家有,百家共享的情形,我也经历过。女排五连冠的乒乓球横扫世界的场境,至今历历在目,当然是通过大队部的唯一一台黑白电视看到
为了能占到有利地形看电视,小孩子们
,一放学就跑到大队部的院子里,在平时放电视机的位置前面,搬来石头、砖头用占位置。想想那个时候,民风多么淳朴,只要有石头砖头放在那里,其他人都会自觉认可了这个位置“有主”了,自动往后面排。当然也发生过争抢位置打架的事,不过都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第二天照旧一起去上学,一起跑来占位置,一起为我们的胜利欢呼雀跃。电影镜头闪到了《北京你好》、《护航》。我一时没从小时候的光阴里回过神来。蓦然感叹,明明是十几岁的年纪,怎么一下子就到了四十多岁的年龄了呢?特别感动《回归》的故事。两位主人公内敛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亲情柔软和平和,抵挡过岁月的沧海桑田的变迁。老一代艺术家任达华和惠红英的笑容里,流淌出的信任,专注和依恋,再次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生死与共,什么是一往情深。如此细腻的表演,让我忘记了这个故事跟电影的关联性。我只知道,他们是香港普通的一员,见证者香港这几十年的沧桑改变:以前大陆人要偷渡去香港,现在可以随意进出,并且大量的人涌入内地大陆。香港,终于“回家”了。七个故事,来自七个导演,各自不同的表现风格,给我们展现出来各个时期大事件下,小人物的表现和生存状态。从《护航》里的故事,我感受到的是,人们思想和认知的改变:爸爸宠女儿,可以宠上天,也不会挨观众的骂。这个新鲜的改变,让我看到,教育的清流已经浸润入人们的心田。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都是自己的投射。你希望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更多的是看见自己。共和国跟我一样,经历着从蹒跚学步,到不肯服输的执着,再到稳健成熟,每一步都是在艰难的成长。自己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