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6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五卷-03
范雎的故事(下)
秦国又攻克魏国一城。秦王日益信任范雎,让他掌权。范雎对秦王说道:“以前我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秦国有王太后、穰侯魏冉,不知有秦王。
独掌国权为王;决定国家利害为王;控制生杀大权为王。现在太后擅自专行,不顾大王;穰侯出使外国也不报告大王;华阳君、泾阳君处事无所忌为;高陵君进出自由,也不请示大王,有这种权贵而想国家不危亡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权贵情况下,可以说秦国没有王。穰侯控制外交重权,决断各国事务,征讨敌国,无人敢不从。如果战胜,他就把所获利益收归到自己的封地;如果战败,就把百姓的怨愤推到国家身上。
封地过于强大会威胁到国家,大臣过于尊显会使君王卑微【尊其臣者卑其主】。就好比淖齿抽筋虐杀齐王,李兑把赵主父困在行宫活活饿死。
如今我看秦国这些权贵的所作所为,正像淖齿、李兑一类。现在秦国从下面小官到各个大官,再到大王您的随侍左右,无一不是穰侯魏冉的人,我看到大王您孤零零地在朝廷上,真为您担忧。恐怕您去世后,拥有秦国的将不是您的子孙了!”
秦王深以为然,于是毅然废黜太后的专权,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到关外,任用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应侯范雎身穿破衣,步行去见他。须贾看见范雎惊奇地说:“范叔你看上去不错啊!”,留他用饭,又拿出一件丝绵袍送他。
饭后,范雎为须贾驾车前去丞相府,到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我先为你去向丞相通报。”
见范雎很久未出,须贾感到奇怪,便去问看门人,看门人说:“没有什么范叔,刚才进去的是我们丞相张先生(范雎逃到秦国后使用的是张禄的假名)。”
须贾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落入圈套。于是跪行进去谢罪。
应侯范雎坐在堂上,怒斥须贾:“你之所以还没死,是我念你赠我丝袍,还有一丝照顾故人的旧情!”
范雎大设酒宴,招待各国来宾,令须贾坐在堂下,给他一盘黑豆、碎草之类的马饲料让他吃,然后令他回去告诉魏王:“把魏齐的头送来,不然杀光魏国都城所有的人!”
须贾回国,如实转告魏王,魏齐只好逃往赵国,藏在平原君家。
司马光评曰:
穰侯魏冉为秦昭王除去隐患威胁,拥立他上位;举荐白起为大将,战功赫赫,使各国向秦国俯首称臣。
秦国能够强大,都是穰侯的功劳。虽然穰侯恣意专权,骄傲贪婪足以惹祸上身,但也没到范雎所说那个地步。
范雎这个人,也并不全心全意为秦国谋划,他想得到穰侯的位置,所以才处处针对,让秦王断绝母子情义,失去舅甥亲情,范雎真是个颠覆他人的高手!
感思:范雎的“远交近攻”这项策略,使秦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取得军事和外交极大成就,大大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根本理论基础。
秦王因此对范雎十分尊重,尊他为寡人叔父也。
范雎助秦王巩固君权的过程中,宣太后、穰侯等人权势倾天,能够交出权力,并未引发内斗,令人称奇。
在网上没有查到宣太后、穰侯与秦王权力斗争的资料,试想如下:
1.果断行动:秦王在听取范雎的建议后,迅速采取行动,废除了宣太后的参政权力,并收回了穰侯等四贵的权力。这种果断的行动避免了内斗的升级和扩大。
2.权衡利弊后的明智退让:在面对秦王的坚决态度和范雎的智谋时,宣太后和穰侯等人可能意识到继续抵抗的困难和风险。其时,削权后的第二年,宣太后就去世了,这里应该也有宣太后和穰侯这两个核心人物年岁已高的原因。
他们权衡利弊,考虑是否值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而引发内斗,进而可能危及秦国的稳定和发展。
秦国当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来支持对外扩张和统一六国的进程。
3.其他势力的牵制:在秦国政坛上,除了宣太后和穰侯等人外,还有其他势力存在。这些势力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他们的行动,使得他们无法轻易发动内斗。
范雎恩怨分明,向魏齐发出复仇令,让魏齐惶惶逃亡赵国。秦王感恩,出头向范雎找平原君要人,撵得魏齐满天逃,最后自杀。
对于帮助他的郑安平、王稽举荐给秦王,还散发家里财物来报答落难时帮助过他的人。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也是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也是必定报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