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1;3+4=1;5+7=1;6+18=1;
当你看到这组等式,大脑的直觉会瞬间告诉你:这根本不可能!流行语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但是如果稍加思考后换一种视角,在每个数字的后面加上单位,那就变成了如下等式:
1里+1里=1公里;
1个月+2个月=1个季度;
3天+4天=1周;
5个月+7个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现在这组等式就完全成立了!
由此可见,人的大脑往往会受到过去的习惯、经验影响,从而对某些问题产生直觉性的判断,这就是惯性思维。
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沙子 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沙子主要元素是二氧化硅,而沙子是玻璃的原料。因为玻璃我们展开新世纪旅程……
一个与硅和玻璃相关的场景:假期中的你站在异国他乡的某个风景点,用手机咔嚓一声拍张自拍照,然后将照片上传到 微信,或Instagram或推特网(Twitter),你的照片由此流传到了全世界某些人的手机和电脑上。我们习惯于称赞这些新事物,是它们将这一行为几乎变成了我们现在的第二天性:数字电脑小型化,变成手持设备;互联网和网页的创建;社交网络软件的交互界面。我们几乎不会意识到,是玻璃在支撑着整个网络:我们用玻璃镜片拍照,将其储存并控制在玻璃纤维制成的电路板中,通过玻璃线缆将其传输至全世界,然后在玻璃制成的屏幕上欣赏它们。整个链条中二氧化硅的身影无处不在。
所以每每遇到问题之后,我们常常会说“不可能!”,而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样也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水平,提高思维转换的能力呢?
1.破除经验主义……
日常中我们经常使用归纳法,但是以下案例让我们认知这个方法有缺陷。
在澳大利亚的黑天鹅没有被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以为天鹅只有白色的。
而黑天鹅的出现,推翻了上千年来人们的固有认知,给他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年仅20岁的伽利略做了“比萨斜塔”实验,最终证明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在从同一高度坠落后将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延续了1800多年的错误论断。
人类几千年历史发展就是有无数人不断打破旧观念,用新视角探索出新方法。
牛顿用F=ma 把天上与地上事物运动统一了,开启了机械论时代。 爱因斯坦 相对论让我们宇宙视野开阔到了宇航太空。
2. 从“不可能”到“怎么做”
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当一件事超出了认知范围,人的直觉性思维就会告诉你“不可能”。
遇事先别急着说“不可能”,试着先想想“怎么让它变得可能”。
当直觉让我们走入某个困境,这也意味着是破局的好机会,只要让思维转个弯,就会寻得一条新的“佳径”。
上个世纪90年代,大英图书馆要从伦敦的旧馆搬迁到圣潘克拉斯新馆去。
要知道,这座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藏书有1300多万册。
如此庞大的工程量,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大约需要花费350万英镑。
新楼刚刚建成,大英图书馆并没有这么多的储蓄金了,眼看着雨季就要到了,如果再不搬,损失就会更大。
正当馆长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找到了他,并对他说:
“我有办法,而且只要给我150万英镑就可以了。”
第二天,报纸上刊登出了这样一条消息:
“自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广大市民开放借阅,但因图书馆迁址,请借阅者把书还到指定新馆......”
就这样,大英图书馆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90%的图书搬迁工作。
剩余图书的人工搬迁费用,连150万英镑的零头都没有用完,就把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
当“搬书”这条路行不通时,就转换成“借书、还书”的思维模式。
老馆借,新馆还,就在这“一借一还”中,不仅让大英图书馆得到了全民认可,也让这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一跃成为了百万富翁。
3. 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问题
每个人的思维和视角都是不同的,能够站到对方的位置思考问题,往往会看到对方的需求。
当你满足了对方的需求,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需求。
那个“流金岁月”里的范金刚让人记得牢一个原因他特别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这个今天在职场就是大家喜欢一起工作的人。
今天商业世界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是做到了客户所需。
抖音 快手 微视频都是针对人们精神需求而开发出来的。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并能切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客户思维成为商业第一要要则。
《易经》中有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当一件事情想不通,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让思维转个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当你跳脱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懂得“变”的时候,一切烦恼自然也就“通”了。
看到不同的世界,走向更好的自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