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说:无论怎样,只要有可能,人们都会主动地逃离失败与痛苦。
实验说:多次的失败与痛苦,会让无助感变成习惯。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著名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马丁·塞里格曼,他还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主要从事有关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塞里格曼曾经获得过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塞里格曼还在精神病理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在1998年,他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习得性无助实验:
为了让狗通过条件反射习得恐惧的情绪,塞利格曼把狗关在一个特制的笼子中,只要蜂音器一作响,就给笼子里的狗实施难以忍受的电击。被电击的狗十分痛苦,企图逃脱这个给它带来痛苦的笼子,但是它很快就发现笼子根本逃脱不了,所以狗只能在笼子里面狂奔和惊恐哀叫,甚至会屁滚尿流。
经过多次的实验后,狗已经通过条件反射习得了恐惧的情绪,只要蜂音器一作响,即使没有实施电击,狗也会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但是却不再狂奔,因为许多次的经验让狗知道,除了默默承受以外别无办法。
后来,塞里格曼给狗打开了笼子的门,然后让蜂音器作响,但是却发生了一幕让塞里格曼十分吃惊的情景。狗不等电击出现,就开始倒地呻吟和颤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此时狗是拥有主动逃避这种被电击的痛苦感觉的机会的,但是它并没有这样做。塞里格曼把这种现象定义为“习得性无助”,具体是指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天由命的行为。
经过实验证实,习得性无助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但并非不可避免。
应用到人类身上后,我们也能够理解那些被拐卖山区的大学生女孩,为什么最后都妥协了?留下来并生了孩子?可能就是因为有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其自信心会受到重创,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想要避免习得性无助,就必须学会自我鼓励,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击败习得性无助,要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性的。
我们依然可以将【习得性无助实验】应用到育儿与伴侣身上,多鼓励孩子和伴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教会孩子为自己蓄能,明白习得性无助只是暂时的,并非永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