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无意经历的一个场景,居然像镜子一样照见自己,当他人的言行和自己的一一对应时,你恍惚间像是看到了自己,而且是以一个外人的身份看到了自己。
那一瞬间你就懂了,一个外人看自己是什么感觉了,有什么感受了,泛起了什么样的情绪波澜。
人是看不见自己的,一定要和什么碰撞,反射回来才能看清自己。
我无意中的经历的那个场景,是闺蜜正信口开河时,她老公突然到场,一脸憨厚的笑。
我在现场,又好像不在现场,我成了他们两人的分身,在那个瞬间,傻乎乎的老公是我,掩饰心猿意马的闺蜜也是我,我同时看到了两个自己。
两个人的关系说简单也简单,无非是相处、陪伴、走过漫长的岁月,见证彼此的悲欢离合。
说复杂也复杂,有无数种状态的叠加,热情的、冷漠的、真诚的、敷衍的、讨好的、欺骗的、嫌弃的、内疚的,心心相印、同床异梦、齐心协力、貌和神离。
婚姻越长,经历过的状态越多,在这越来越多的状态里,慢慢了认识了自己,不像想像中的可以简单定义,虽然现在心理学泛滥,人人都能说出一连串的词汇,人格类型、原生家庭、讨好型人格、恋爱脑、不配得感。
但是具体到一个人,并非只有一个面,是在面对所有场景里的所有呈现,是不同选择权重的叠加,是价值观不断在时代和冲击下的更新。
只是,并不是自己的每一点变化,观念的每一次改动,表现的每一次异常,都能被自己看到,或者觉察。更多的时候我们像是一个老司机,用经验自动驾驶着身体,自如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除非看见,有时候是在文学作品里,一个角色对应了你,一个人物补充了你;有时候是在音乐里,一首歌打动了你,激发了你;有时候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你感应到了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天一合一。
但是这些看见,都不如在现实生活里看见,当一个人的言行和你的重合,那种头皮发麻的感觉,你认出了,那个人和你一样,受同样的观念趋使,有对世界同样版本的解读,选择了相同的应对方式。
如果这种是日常的、普遍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还好,最厉害的是那种阴暗的,见不光的,属于暗黑的类型,不仅是识别出同类的洞察,更是看到自己幽深的恐惧和刺激。
曾经觉得想像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可以让身处于一隅,却能驰骋于四荒八野,天上地下。这匹由缰的野马只是在广度上无限扩大。
在现场,由他人之相照见自己,如镜相一样将自己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却有着一种更深沉的理解。或者说,照镜子仍有另外一面,就是除了看到和自己一样的,也看见了自己不一样的,看见了一种迥异的可能性。
人生是一对又一对矛盾的叠加,你要静得下心来偏于一隅,你也要走向千山万水;你要专一于选定的方向,你也要不断向四面八方尝试;你要不断采取行动,你也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你想到得到,却在得到的路上不断地失去。
是做一只无知而快乐的猪,还是做一个清醒而痛苦的人?真的勇士,不仅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也要直面自己不曾看清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