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我们一家三口参加集体活动登山。
与去年一样,我们又是走在最后面的几个人。先生给花花拍照,虽然妞今年比去年走的快,但我们还是落在后面慢慢走。女儿一路走一边低着头,数着杜鹃花、桃花、梨花、梅花、炮仗花、不知名字各色的野花。一看到蒲公英,父女俩凑在一起,看谁吹得更远。看到松果,女儿又想起她的故事书,念一回书。末了,还比较一下松树与杉树又何不同,叶子是怎么样的。
走着走着,前面的人已经在上面叫着,快啦。我哎了一下,先生说,又是我们走最后了。嘿嘿,走最后就最后吧,反正到时我们准点回到吃饭就是。
感谢女儿,她让我换了一个角度看到另一个世界。以前我看到花,哎,这是啥名字的花,不错,挺好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由于女儿的带动,我发现花的世界是特别有趣的。
不同的树当然不同。但是同一棵树,枝叶长势扭曲角度,绿色的树叶长在高处与低处,长在前头与后头也是颜色不同的绿色世界。还有,先开花与后开花也不同,观察花瓣的纹理也是蛮有启发的。
去年我开始画曼陀罗,从几何图形、花瓣、动物开始,对比别人的曼陀罗,发现自己的能量是不足,表现在画图的笔触,究其原因是观察力与能量转化的不足。例如一片花瓣,花边与花蕊,花中间,由外到内,颜色是如何过渡与搭配,还有光与影。这些如果没有平时的观察是画不好,例如我想表现一条“小青蛇”,只能完全是靠情绪或者是潜意识。
以往我看到小动物,怕的跳起来。这回居然看到四脚蛇,开心哟!凑近,拉近,再近。看一下它的表情是怎么样,还有我知道蛇与周边的环境有一个“保护色”,但如何表现出蛇的开心还有它的“保护色”呢?我拍了相片,回来再揣摩。
女儿特别开心,她一路走一边捡特别多的松果。晚上回来,还讲“春游”故事(运用连词说“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我最喜欢,因为”),自己在纸上画小野花剪纸、折纸。过一两天,又说,妈咪,我们再去一次,好吗?我很喜欢登山。
02 有感“觉察”
女儿说的登山,与很多我们成人的说的“登山”(照几张相片,晒晒朋友圈)意义不同。它并不仅仅是登到山顶的运动,更多的是我们登山途中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和领悟。
在人生的成长之中,亦需更多的觉察与成长。
古人曰“一日三省”。这个“省”,也就是自我觉察,回看自己的“初心”,无间的觉察从而修正我们当下即发的“不当”行为,让自己活在当下,享受当下,顺应当下。
心学之中的有分“动”派与“静”派。“动”派追求的是简单直接,尊重生命的跃动。“静派”主张静坐,通过冥想从而觉悟。“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端倪来,方有商量处”。心外之 物,格物穷理;心内之物,居敬养存。不论是动或静,心外还是心内,解决内心的冲突和疑惑,都需从内心出发,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察觉自己的需求。
去年拆书《非暴力合作》关于"解决内心的冲突或困惑”这个段子,指出专注于内心的出发从四要素出发:观察—感受—内心的需要—自己的请求。
《老残游记》里有一段对话:从济南城南下直到泰山东侧的道路,途中有千佛山、黄芽咀、白雪坞、玄珠洞诸景胜。走到深处,道路坎坷曲折,“会走的呢,一路平坦大道;若不会走,那可就了不得了!石头七大八小,更有无穷荆棘,一辈子也走不到的”。走这种山路要有诀窍:“若一直向前,必走入荆棘丛了。却又不许有意走曲路,有意曲,便陷入了深阱,永出不来了……..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一看,一定不会错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03育儿之悟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
由此及彼,作为家长,在育儿之路上如果我们释放其本性,培养孩子的觉察力,少点框框条条,让她发挥更多的潜在内力。
发自内心的需要,才是人的本能。从心出发,才会下一步自主思考,培养孩子“内在对话”,有助于孩子“自我督导,自我负责 ”的成长。
自家的孩子肯定有足与不足的地方,我们多关注他的内在,观察他的需求。对于孩子的是与不是,坦然接受。即使孩子的选择不与自己相同,这也是她的选择,她的当下,她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自有不同的寓意和沉淀。
生命如是。
孩子的眼睛问题,我曾经特别心疼。后来发现面对别人的说法,甚至是路人打比方时的语气,孩子低头沉默。不久,我意识到即使她还不懂得意思,但是我们家长、还有其它人的语气已经让她受伤和自卑。我和她谈心,后来她自个儿能对别人说,嗯,散光。虽然眼睛让她带来不便,但是我从女儿身上也看到她的专注和努力。每天两次坚持不懈的治疗,对于她这个年龄段,我对女儿的毅力还是相当佩服。
自我反省: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不要(用成年人的观点)主动评判 ;不要强势尤其是用“一、二、三”的命令;强硬让孩子改变,等于让孩子永远当“孩子”的角色。
用尊重的语气询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这样子会有什么后果?你认为呢,有什么办法,你选择哪个呢?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外面拉到自己的身上,多与自己呆在一起。
关注所在,能量随行。